
勸谏告戒。《宋書·何尚之傳》:“ 義真 與司徒 徐羨之 、尚書令 傅亮 等不協,每有不平之言。 尚之 諫戒,不納。”
“谏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谏戒”指通過忠告或勸誡的方式規勸他人改正錯誤或避免不良行為,強調勸谏與警示的雙重作用。該詞常用于正式或曆史語境,體現對他人行為的糾正與指導。
《宋書·何尚之傳》記載:“尚之谏戒,不納”,描述何尚之勸誡他人未被采納的情景,體現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實際應用。
與“谏戒”相關的成語包括“從谏如流”(樂于接受勸谏)、“戒驕戒躁”(警惕自滿和急躁)等,均強調勸誡與自省的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宋書》或成語詞典中的相關條目。
《谏戒》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指勸告、告誡别人誤入歧途,糾正錯誤行為。
《谏戒》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言部和戈部。其中,言部位于左邊,戈部位于右邊。
根據字形結構,它的總筆畫數為14個。
《谏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一》中,用來形容當時秦國的丞相之死。
《谏戒》這個詞的繁體字是「諫戒」。
在古代,「谏戒」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早期的寫法中,它的戈部分被寫成「戒」,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這個變化可能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字形的演變而産生的。
1. 我希望你能夠聽從我的谏戒,不要再繼續走錯路。
2. 他的言行過于放縱,需要有人給予谏戒,以糾正他的行為。
谏告、谏诤、戒律、戒除。
規勸、勸誡、告誡、忠告。
縱容、鼓勵、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