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合于祧廟而祭。古代帝王對其世次疏遠之祖,依制遷其神主藏于祧廟而合祭之。《公羊傳·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于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 何休 注:“毀廟,謂親過高祖,毀其廟,藏其主于大祖廟中。”
(2).天神地祇,合在一起祭祀。《漢書·郊祀志下》:“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 宋 蘇轼 《郊祀奏議》:“謹按《後漢書·郊祀志》, 建武 二年初,制郊兆於 洛陽 ,為圓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天地位其上,皆南向西上,此則 漢 世合祭天地之明驗也。”《宋史·盛陶傳》:“議合祭天地,請從先帝北郊之旨。”
“合祭”是漢語詞彙,主要指古代祭祀活動中的兩種合并形式,具體含義如下:
祧廟合祭
指古代帝王将世系疏遠的祖先神主遷入祧廟(供奉遠祖的宗廟),合并進行祭祀。例如,超過高祖輩分的祖先,其神主會被移至祧廟,與其他祖先一同受祭。這種做法旨在簡化祭祀流程,符合禮制中對“親盡則毀廟”的規定(《公羊傳·文公二年》提及)。
天地合祭
将天神與地祇合并祭祀。例如《漢書·郊祀志》記載,漢代曾将天地位于同一祭壇合祭,并以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宋代蘇轼在《郊祀奏議》中也提到漢代的合祭實例,說明這一傳統的曆史延續性。
現代語境中,“合祭”可引申為合并儀式或活動以節省資源、提高效率,但其核心仍源于古代祭祀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漢書》《宋史》中的記載),可參考、5、6的原始内容。
合祭(hé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解釋。
合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合”字拆分成左右兩部分,“亼”是左部部首,表示手的形狀,有“同心協力”的意思。右邊的部分是“口”,表示嘴巴的形狀,有“把嘴巴貼着”的意思。合字總共有6筆,4畫。“祭”字拆分成上下兩部分,“示”是上部部首,表示神明的示意,有“祭祀”、“神聖的”等意義。下邊的部分是“示”,表示禮儀的意思。祭字總共有9筆,6畫。
合祭一詞常用于古代祭祀儀式中。合指的是齊心協力,共同參與,祭指的是以儀式的形式表示尊敬和崇敬。合祭的意思是衆人共同參與祭祀活動。
在繁體字中,“合”字寫作「合」,而“祭”字寫作「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合”字的寫法更加繁瑣,字形比較複雜,而“祭”字的寫法則相對簡單。
1. 在傳統鄉村中,合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代表着團結和祥和。
2. 合祭儀式上,每個人都要認真參與,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
組詞:合作、合力、祭拜、祭典
近義詞:合尊、盛祭、共襄、齊祭
反義詞:分祭、散祭、離散、隔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