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驕慢貌。《詩·大雅·闆》:“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毛 傳:“蹻蹻,驕貌。” 晉 葛洪 《抱樸子·循本》:“聖賢孜孜,勉之若彼;淺近蹻蹻,忽之如此。”
(2).壯武貌。《詩·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毛 傳:“蹻蹻,壯貌。”《詩·周頌·酌》:“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 毛 傳:“蹻蹻,武貌。” 元 睢玄明 《題道觀贈羽士》套曲:“對南樓,松掛月,蹻蹻龍銜照乘珠。” 清 朱方藹 等《集璜川書屋觀伏波銅鼓聯句一百二十韻》:“蹋歌行蹻蹻,傾耳聆敲鏗。”
“蹻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分析:
基本字義
“蹻”為形聲字,從“足”,“喬”聲,本義與腳部動作相關,如擡高、舉足。《說文解字》中釋為“舉足行高也”,即擡腳行走時姿态高昂。
引申含義
注意點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為文獻閱讀中遇到的詞彙,建議核查原句出處及注釋,或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讀。
「蹆蹆」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足」和「叕」,共計16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常常出現在古代文獻和詩詞中,但其确切的含義卻有所争議,沒有一個明确的解釋。
在繁體漢字中,「蹆蹆」是以「蹆」和「蹆」兩個字形組合的形式出現。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蹆」通常是寫作「腿」或「跎」,而「蹆」這個字則沒有固定的寫法,常常根據不同的字義和詞語搭配進行變化。因此,它在古代文獻中的出現形式也會因上下文而有所不同。
例句:
古代文獻中常常使用「蹆蹆」來形容人的行走、踱步,而具體的意義則需要根據文句和語境來理解。
1. 清代文學家紀曉岚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謂之舒媚不羁者,蹆蹆而來,沖沖而往。”這句話中的「蹆蹆」描述了人行走時的輕盈自如的姿态。
2. 宋代文學家葉紹翁在《太湖東南山水田園記》中寫道:“水如眉潇灑、山似眉飛嶽,蹆蹆四顧,何恐追隨!”這裡的「蹆蹆」形容人行走時的靈活和自由。
組詞:
1. 蹆蹆徘徊:形容行走時猶豫不定,徘徊不前。
2. 蹆蹆跄跄:形容行走時腳步不穩,踉跄而行。
近義詞:
1. 曳步:形容行走時邁步緩慢且沉重。
2. 閑步:形容悠閑自在地行走。
反義詞:
1. 踉跄:形容行走時腳步不穩,晃動不穩。
2. 探步:形容行走時小心翼翼地邁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