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驕慢貌。《詩·大雅·闆》:“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毛 傳:“蹻蹻,驕貌。” 晉 葛洪 《抱樸子·循本》:“聖賢孜孜,勉之若彼;淺近蹻蹻,忽之如此。”
(2).壯武貌。《詩·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毛 傳:“蹻蹻,壯貌。”《詩·周頌·酌》:“我龍受之,蹻蹻王之造。” 毛 傳:“蹻蹻,武貌。” 元 睢玄明 《題道觀贈羽士》套曲:“對南樓,松掛月,蹻蹻龍銜照乘珠。” 清 朱方藹 等《集璜川書屋觀伏波銅鼓聯句一百二十韻》:“蹋歌行蹻蹻,傾耳聆敲鏗。”
蹻蹻(讀音:jiǎo jiǎo)是漢語中的一個疊音形容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強壯勇武的樣子
形容人(尤其是武士或壯士)體魄強健、威武有力的姿态。此義項源于古代文獻對勇猛形象的刻畫,常用于描寫将士或豪傑的氣概。
例證:
《詩經·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鈎膺濯濯。” (四匹公馬強壯矯健,馬胸帶上的纓絡閃閃發光)
《詩經·魯頌·泮水》:“其馬蹻蹻,其音昭昭。” (那些馬兒雄壯矯健,聲音洪亮又清晰)
傲慢自大的樣子
形容人态度驕縱、不可一世的神态或行為。此義項側重表現人的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負面形象。
例證:
《詩經·大雅·闆》:“小子蹻蹻,匪我言耄。” (年輕人如此傲慢自大,并非是我年老昏聩亂說話)
“蹻蹻”的核心意象與“強健有力”相關,既可褒揚勇武剛健的正面形象(如壯士、駿馬),也可引申為貶斥驕矜傲慢的負面态度(如狂妄的年輕人)。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該詞作為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是理解古典文學作品和描述特定人物姿态的重要詞彙。
參考來源:
“蹻蹻”是一個較為生僻的疊詞,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分析:
基本字義
“蹻”為形聲字,從“足”,“喬”聲,本義與腳部動作相關,如擡高、舉足。《說文解字》中釋為“舉足行高也”,即擡腳行走時姿态高昂。
引申含義
注意點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為文獻閱讀中遇到的詞彙,建議核查原句出處及注釋,或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讀。
剝戮禀覆不妨不惺惺不知所終誠道充列黜伏綽掃道路側目底厲堕地風聞言事伏景天高湯根本智鼓徵火候禍因惡積瓠菹嘉蓺屐齒靜悫決洩開端開進诓哄攬儲嬾婦魚朗豁老瓢良知良能斂影逃形聆風龍軒毛頭毛腦妙語解煩鳴驢莫講南詞牛铎逆信貧産蒲車仆童牆裡開花牆外香前堂僑鄙青琅玕氣象戰識趣手啟戍禦拖逗秃速往則文昌台憲府吓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