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嬾婦魚的意思、嬾婦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嬾婦魚的解釋

民間傳說中魚名。一說為鲵魚之别名。《太平廣記》卷四六五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嬾婦魚》:“ 淮 南有嬾婦魚。俗雲,昔 楊氏 家婦,為姑所怒,溺水死為魚,其脂膏可燃燈燭。以之照鼓琴瑟博奕,則爛然有光;若照紡績,則不復明。”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中庸·裡仁篇七》:“有目力而以察惡色,有耳力而以審惡聲,有可習勞茹苦之力,卻如嬾婦魚油燈,隻照博弈,不照機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嬾婦魚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傳說生物,其名稱具有鮮明的民俗文化色彩。該詞為"懶婦魚"的異體寫法,"嬾"通"懶",《爾雅·釋蟲》中記載"嬾婦,化魚也",意指懶惰的婦人幻化而成的魚類。據《太平禦覽》卷九四〇引《異苑》所述,此魚形似鲿魚而體态臃腫,相傳為懶惰女子被姑婆施法所變,具有警世勸勤的象征意義。

該典故可追溯至六朝時期的民間傳說,《述異記》中載其"脂膏可燃燈",宋代《埤雅》更補充其"夜有光如燭",賦予其神秘生物特性。明代《本草綱目》将其歸入鱗部,稱其"味甘性平",但現代生物學研究中尚未發現對應實體魚類,學界普遍認為屬于古代寓言性生物。在漢語演變過程中,該詞衍生出"懶婦箴""懶婦機"等成語,成為勸誡勤勉的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嬾婦魚”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傳說魚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1. 傳說起源
    據南朝梁代任昉《述異記》記載(),淮南地區曾有一楊姓婦人因被婆婆責罵投水自盡,死後化為“嬾婦魚”。其體内脂膏可制成燈油,但具有特殊屬性:若用于照明彈琴、下棋等娛樂活動,則燈火明亮;若用于紡織等勞作,則燈光昏暗。這一傳說被收錄于《太平廣記》卷四六五。

  2. 别名與生物關聯
    該魚在文獻中亦被稱為“懶婦魚”(異體字差異),部分記載認為其可能是鲵魚(俗稱“娃娃魚”)的别名,但更偏向于神話生物,而非現實物種的科學分類。

  3. 文化象征意義
    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四書大全說》中引用此魚作比喻(),批評某些人如同“嬾婦魚油燈”,将才能用于博弈娛樂而非正途,反映古代對勤勉與怠惰的道德評判。

  4. 文獻記載特點
    該詞主要作為文化意象存在于類書與文人筆記中,未見于嚴肅的生物志書,說明其屬性更接近民間傳說或寓言。

如需查閱完整原始文獻,可參考《太平廣記》《述異記》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安淳北嶽區蔔室蒼黃翻複參預頂門一針低音度市風簷附帶高情遠緻官樣鼓盞爀爀砉劃黃隴黃沙換群鵝回奉将用尖俏鲛工基礎産業積極分子靜态掎擿羸餓連反寠儒茅鸱敏辨民蠹溟渤内金内峻外和猊糖盤聯竮竛乾顫慶誕清水臉讓權儒者繖蓋散漢爽暢絲牽俗子擡愛踢秃秃偷讬屯封汙迹無聲詩香奁體相雜骁武遐期下梢頭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