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伏的意思、黜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伏的解釋

斥退;降服。《書·湯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 孔 傳:“ 桀 知其罪,退伏遠屏。” 宋 沉遼 《南岩導師贊》:“大江之涘,有蛟為孽,無有善淫,舟舫聯沒,師為黜伏,龍洲始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伏”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複合動詞,其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黜伏”由“黜”與“伏”兩個語素并列構成:

  1. 黜(chù):《說文解字》釋為“貶下也”,指罷免、貶退,如《論語·微子》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2. 伏:本義為“司(伺)也”,引申為屈服、隱藏,如《詩經·大雅》言“既伏其辜”。

二者組合後,“黜伏”指通過貶斥使對方屈服,或指被貶退後隱伏,強調權力壓制下的退避狀态。例如《後漢書·皇甫規傳》用“黜伏奸回”描述斥退奸邪之徒的舉動。

二、文獻例證 《漢語大詞典》引《晉書·姚興載記》例:“黜伏仇雠,而虛己待物。”此處“黜伏”指以貶抑手段使敵對勢力屈服,體現權力博弈中的壓制與歸順關系。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黜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chù fú,屬于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斥退、降服,多用于描述通過權威或武力使對方屈服或退避。


詳細解釋與用法

  1. 語義解析

    • 黜:本義為罷免、貶退(如“黜退”),引申為壓制、消除。
    • 伏:原指趴下,引申為屈服、隱藏。
      組合後,“黜伏”可理解為通過壓制使對方退讓或隱匿。
  2. 語境與用例

    • 古籍中常見于描述帝王、賢者降服惡勢力。例如:
      • 《尚書·湯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意為商湯伐桀後,罪人夏桀被斥退)。
      • 宋代沈遼《南岩導師贊》提到降服惡蛟:“師為黜伏,龍洲始謐。”。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降服、斥退、退避。
    • 反義詞:升遷、重用(參考“黜”的反義)。

注意差異

部分資料(如)提到“黜伏”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相關,但其他權威來源未明确此關聯,可能為誤引。建議以《尚書》及宋代文獻用例為準。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查閱《尚書》或宋代文集。

别人正在浏覽...

安撫使逼主不動産登記撤酒吃官事觸鬥蠻争翠蟬燈台玷郵釣歌雕涸雕麗頂承都長敦樸多寡都尉放命訃車甫竁閣殿格令供攀關預衮藻果品過幸豪傑後生可畏呼豨賤族角尺看街坑壍廊檐兩刃矛靈址倮體摩霄撓動内因哦誦貧措大品等強盛锲薄青句冗從容恕入覽山口水盆厮侵松棟訟奪遂利田矢邷麼兒望望哮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