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根本智的意思、根本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根本智的解釋

佛教語。亦稱無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對“後得智”而言。 明 一如 等《三藏法數》卷五:“根本智亦名無分别智,謂此智不依於心,不緣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别,由此無分别智,能生種種分别,是名根本智。”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如實知其無量者,根本智之事也;如實知其部分者,後得智之事也。待根本智成而起後得智時,無患其不知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根本智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具有深刻的修行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根本智又稱「無分别智」「正智」或「真智」,指超越主客二元對立、直接體悟萬物本質的智慧。這種智慧不依賴思維分别,如《三藏法數》所述:「不依于心,不緣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

二、核心特征

  1. 本質洞察力:能透視現象背後的空性本質,如觀察到花朵的美麗本質上是因緣和合、無常變遷的過程。
  2. 非邏輯性認知:突破常規思維模式,達到「如人閉目,外無分别」的直觀體悟狀态。
  3. 智慧本源:作為「後得智」(具體應對事物的智慧)的基礎,如同樹根滋養枝葉般産生各種應用智慧。

三、修行意義

在佛教修行體系中,根本智對應明心見性的證悟境界,被視為解脫的根本。獲得此智後,修行者雖仍需學習世間知識(差别智),但已具備「一聞千悟」的深層理解能力。

四、哲學延伸

章炳麟在宗教哲學中闡釋:「如實知其無量者屬根本智,知其部分者屬後得智」,揭示其既超越具體認知又含攝萬法的辯證特性。

提示:該概念在不同佛教典籍中存在細微闡釋差異,建議查閱《三藏法數》或現代佛學著作獲取更系統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根本智是指最根本、最基本的智慧和智力。拆分部首是“木”和“曰”,其中“木”表示與木頭有關,象征着與事物的本質相關,而“曰”表示言辭和語言,象征智慧的表達。根本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思想,他認為根本智是一種精神能力,能夠使人認識事物的本質和運作規律。 根本智在繁體字中寫作「根本智」。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漢字普及前,根本智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在古代的文獻中,可以看到根本智有時被寫成「根本智慧」或「根本之智」,但其意義仍然相同。 以下是根本智的一些例句: 1. 隻有具備根本智,才能解開問題的真相。 2. 他通過學習和思考,逐漸獲得了根本智。 3. 運用根本智,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根本智的一些組詞包括:根本智慧、根本智力、根本智慧論等。與根本智義近義的詞語包括:本質智、最基本智、根本智慧等。而與根本智義相反的詞語則包括:表面智、膚淺智、虛浮智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