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根本智的意思、根本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根本智的解釋

佛教語。亦稱無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對“後得智”而言。 明 一如 等《三藏法數》卷五:“根本智亦名無分别智,謂此智不依於心,不緣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境智無異,如人閉目外無分别,由此無分别智,能生種種分别,是名根本智。”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如實知其無量者,根本智之事也;如實知其部分者,後得智之事也。待根本智成而起後得智時,無患其不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根本智是漢語佛教哲學中的核心概念,特指衆生本具的、不假外求的先天智慧。該詞源出梵語“mūla-jñāna”,在《成唯識論》中被定義為“能正覺知諸法實性之無分别智”。其内涵可從三方面闡釋:

一、本體論層面 根本智被視為心性本體,即《大乘起信論》所述“心真如門”的覺性本質,具有“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的特性。這種智慧不依賴邏輯推理,直接體認諸法空性。

二、認識論特征 不同于後天學習的經驗知識(後得智),根本智具有“無分别、離戲論”的認知特質。如《解深密經》所言:“諸法法性,無有差别,是故智亦無有差别”,強調對事物本質的直接洞察。

三、實踐論價值 在修行體系中,根本智對應菩薩初地證得的“無漏智”,《瑜伽師地論》記載此智生起時能“斷除分别我法二執”,是解脫輪回的核心要件。現代佛學研究指出,此概念對理解佛教認知哲學具有樞紐作用。

注:文獻來源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書局2010版)及《法相辭典》(中國佛學院出版社2005版)等權威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根本智是佛教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具有深刻的修行内涵,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根本智又稱「無分别智」「正智」或「真智」,指超越主客二元對立、直接體悟萬物本質的智慧。這種智慧不依賴思維分别,如《三藏法數》所述:「不依于心,不緣外境,了一切境皆即真如」。

二、核心特征

  1. 本質洞察力:能透視現象背後的空性本質,如觀察到花朵的美麗本質上是因緣和合、無常變遷的過程。
  2. 非邏輯性認知:突破常規思維模式,達到「如人閉目,外無分别」的直觀體悟狀态。
  3. 智慧本源:作為「後得智」(具體應對事物的智慧)的基礎,如同樹根滋養枝葉般産生各種應用智慧。

三、修行意義

在佛教修行體系中,根本智對應明心見性的證悟境界,被視為解脫的根本。獲得此智後,修行者雖仍需學習世間知識(差别智),但已具備「一聞千悟」的深層理解能力。

四、哲學延伸

章炳麟在宗教哲學中闡釋:「如實知其無量者屬根本智,知其部分者屬後得智」,揭示其既超越具體認知又含攝萬法的辯證特性。

提示:該概念在不同佛教典籍中存在細微闡釋差異,建議查閱《三藏法數》或現代佛學著作獲取更系統論述。

别人正在浏覽...

幫湊班期卑遜比目魚鸱視虎顧叨穢雕帳調中遞孝飛羽諷讀富寵丐沐告知光祚官廨歸貫禍因肩寬奸通結伴瘠觳疾豎糾覈龃龉誇浮老教蓮像獵酒麗妙留言倮葬曼陁千金壽青門種瓜宂急軟驅馓枝慎舉甚且至于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十六字訣收襜殊趣殊榮談優桃花流水滕室鐵牓通括投文佗日王字鯉惟桑悟頭詩香莼象寄相依為命小足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