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終的意思、不知所終的詳細解釋
不知所終的解釋
[do not know where sb.went;has not been heard of since] 不知道結局或下落
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後漢書·逸民傳》
詳細解釋
不知道結局和下落。語本《國語·越語下》:“﹝ 範蠡 ﹞遂乘輕舟,以浮於 五湖 ,莫知其所終極。” 宋 洪邁 《夷堅甲志·崔祖武》:“後歸鄉裡,不知其所終。”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八四八年, 回纥 餘衆不滿五百人,依附 室韋 ,受 張仲武 壓迫, 遏撚可汗 率妻子九人逃走,不知所終。”
詞語分解
- 不知的解釋 是指對于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 終的解釋 終 (終) ō 末了(僶 ),完了(僶 ),與“始”相對:年終。終場(末了一場)。終極。終審(*********門對案件的最後判決)。終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們做事無不有開頭,而很少能堅持到底)。 從開始到末
網絡擴展解釋
“不知所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釋義
- 釋義:指不知道結局或下落,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最終的蹤迹或結果無法确定。
- 近義詞:下落不明
- 反義詞:蹤迹可尋、有始有終
2. 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
源自《莊子·田子方》:“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
以及《國語·越語下》:“遂乘扁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 經典用例:
《後漢書·逸民傳》記載:“俱遊五嶽名山,竟不知所終。”。
3. 語法結構與用法
- 語法:動賓式結構,作謂語。
- 例句:
- 清代采蘅子《蟲鳴漫錄》:“後不知所終。”
- 現代用法:“朋友借了錢後便不知所終。”。
4. 常見辨析
- 易混淆詞:“不知所蹤”并非成語。
- 原因:漢語中“所”後需接動詞(如“終”),而“蹤”是名詞,因此“不知所蹤”不符合語法規則。
5. 延伸理解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記載、文學作品中,強調人物或事件結局的神秘性。例如,描述隱士歸隱後失去聯繫,或物品突然消失無迹可尋的場景。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古文例證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語成語詞典》或權威語文類網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知所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失蹤了,下落不明。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不”、“知”和“終”。其中,“不”是一個表示否定的字,“知”是表示知道的字,“終”是表示結束的字。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中,用來形容一個人失蹤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是“不知所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不知所終」可能有一些變化。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風格的不同,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然而,基本的意思和用法并沒有改變。
例如,在古代,這個成語可能被寫成「不知所終」,或者使用不同的書寫風格,但仍然保持了相同的意義。所以,即使寫法有所不同,人們可以根據上下文來理解其意思。
這個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也比較廣泛。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失蹤了,無法找到,也可以形容一個事物或者事件的結局不明。例如,“這個人走失已經三天了,不知所終。”或者“這個案件至今仍然不知所終”。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不知所蹤、不知所蹤行、不知所蹤迹、不知所蹤線索等。近義詞可以是:不見蹤影、蹤影不見等。而反義詞可能是:有下落、有結果等。
總之,成語《不知所終》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失蹤了,無法找到,沒有下落。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這個成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