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屐齒的意思、屐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屐齒的解釋

(1).屐底的齒。《晉書·王述傳》:“雞子圓轉不止,便下牀以屐齒踏之,又不得。” 唐 獨孤及 《山中春思》詩:“花落沒屐齒,風動羣不香。” 宋 司馬光 《和範景仁謝寄西遊行記》之二:“緣苔躡蔓知多少,千裡歸來屐齒蒼。” 清 趙翼 《哭王述庵侍郎》詩:“ 蒲褐山房 緑樹陰,中有兩人屐齒迹。”

(2).指足迹;遊蹤。 宋 張孝祥 《水龍吟·過浯溪》詞:“漫郎宅裡,中興碑下,應留屐齒。”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國初 常熟 多畫師。有 黃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離奇俶詭,為古人屐齒所不到。”

(3).指履聲,腳步聲。 明 王世貞 《曾太學攜酒見訪作》詩:“花宮寂無事,屐齒破高眠。” 清 吳偉業 《九峰草堂歌》:“屐齒俄聞到 茂先 ,一坐傾靡再張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屐齒是古代木屐底部特有的凸起結構,最初為防滑設計的實用部件,後發展為兼具功能與審美的文化符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木屐底部的齒狀物”,其形制可分為前後兩齒或通體密齒兩種類型。這種裝置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六朝時期因江南多雨的地理環境而廣泛流行,成為士族階層彰顯身份的服飾配件。

從結構演變看,早期屐齒多采用硬木或竹片縱向嵌入屐底,高度約2-3厘米,既能阻隔泥水又便于行走。宋代《太平禦覽》記載“高齒之屐,可踐霜雪”,說明其防滑功能適應不同季節需求。至唐代,隨着制屐工藝的精進,出現雕花鎏金的裝飾性屐齒,王公貴族常以象牙、玉石等珍貴材料制作,成為地位象征。

在文學意象層面,屐齒承載着獨特的文化記憶。杜甫《奉陪鄭驸馬韋曲》中“屐齒印蒼苔”的描繪,既寫實記錄文人雅士踏青場景,又暗喻超脫塵俗的精神追求。明代《天工開物》特别标注制屐工匠需“削齒如矩”的工藝标準,印證其在傳統手工藝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屐齒”是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chǐ,主要有以下含義:

  1. 木屐底部的齒狀結構
    指古代木屐底部凸起的齒狀部分,用于防滑或增加穩定性。例如《世說新語》記載:“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唐代白居易《野行》中也有“沙幹屐齒輕”的描述。

  2. 足迹或遊蹤
    引申為行走留下的痕迹或遊曆的蹤迹。如宋代葉紹翁《遊園不值》中“應憐屐齒印蒼苔”,即以屐齒印比喻訪客的足迹。

  3. 腳步聲或履聲
    因木屐行走時與地面接觸發出聲響,故也代指腳步聲。明代王世貞《曾太學攜酒見訪作》有“屐齒破高眠”之句,即用此意。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編整絺纻瘡瘢蠀螬麤露錯謬大大小小淡淡鄧虜淪敦燈事獨辟蹊徑風風火火隑州高録構造湖光靈海堤黑夜華轍晦缺火院講脩急公鹡鸰淨室酒利絶藝君師開滌科名客身涼炒面烈然瀝款獜獜鱗宗介族柳暗六籍奴婢偏三向四破卵傾巢魄心遷善黜惡怯紅怕黑慶觞慶緒欽贓窮兇極悖凄惘顴骨乳扇詩風十全老人爽缪天假其年頽淪相面先生閑舒夏籥西除東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