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屐齒的意思、屐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屐齒的解釋

(1).屐底的齒。《晉書·王述傳》:“雞子圓轉不止,便下牀以屐齒踏之,又不得。” 唐 獨孤及 《山中春思》詩:“花落沒屐齒,風動羣不香。” 宋 司馬光 《和範景仁謝寄西遊行記》之二:“緣苔躡蔓知多少,千裡歸來屐齒蒼。” 清 趙翼 《哭王述庵侍郎》詩:“ 蒲褐山房 緑樹陰,中有兩人屐齒迹。”

(2).指足迹;遊蹤。 宋 張孝祥 《水龍吟·過浯溪》詞:“漫郎宅裡,中興碑下,應留屐齒。”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四:“國初 常熟 多畫師。有 黃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離奇俶詭,為古人屐齒所不到。”

(3).指履聲,腳步聲。 明 王世貞 《曾太學攜酒見訪作》詩:“花宮寂無事,屐齒破高眠。” 清 吳偉業 《九峰草堂歌》:“屐齒俄聞到 茂先 ,一坐傾靡再張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屐齒”是漢語詞彙,讀音為jī chǐ,主要有以下含義:

  1. 木屐底部的齒狀結構
    指古代木屐底部凸起的齒狀部分,用于防滑或增加穩定性。例如《世說新語》記載:“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唐代白居易《野行》中也有“沙幹屐齒輕”的描述。

  2. 足迹或遊蹤
    引申為行走留下的痕迹或遊曆的蹤迹。如宋代葉紹翁《遊園不值》中“應憐屐齒印蒼苔”,即以屐齒印比喻訪客的足迹。

  3. 腳步聲或履聲
    因木屐行走時與地面接觸發出聲響,故也代指腳步聲。明代王世貞《曾太學攜酒見訪作》有“屐齒破高眠”之句,即用此意。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屐齒

屐齒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屐(jī)和齒(chǐ)。屐的意思是木制鞋,齒的意思是牙齒。因為古代一種叫屐的木鞋上有齒狀的鞋底,所以才有了這個詞。

屐的拆分部首是屍,齒的拆分部首是齒。屍表示人的屍體,齒表示牙齒。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數,屐齒的總筆畫是11個。

屐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有一種叫屐的鞋子,它的鞋底上有好幾排釘子,形狀像牙齒。後來,人們就把這種鞋底形狀稱作屐齒。

在繁體字中,屐齒的寫法不同。屐用「蹺」字代替,齒用「齒」字代替,所以繁體字的屐齒寫作「蹺齒」。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屐齒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屐的古代寫法是「居」加上「幾」,齒的古代寫法是「廠」加上「也」。所以古代寫法中的屐齒是「居幾廠也」。

下面是一些關于屐齒的例句:

1. 這雙屐齒的木鞋可以增加行走時的摩擦力。

2. 她穿着一雙金色屐齒,顯得格外别緻。

3. 他們在古代的戲劇中經常使用屐齒來表演特定的角色。

屐齒與其他詞彙的組詞情況比較少見。但可以根據上下文的需要進行組詞,比如「屐齒鞋」表示帶有齒狀鞋底的鞋子。

屐齒的近義詞是「鞋齒」,意思相似。反義詞目前沒有常用的詞彙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