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蹻蹻的意思、蹻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蹻蹻的解释

(1).骄慢貌。《诗·大雅·板》:“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毛 传:“蹻蹻,骄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循本》:“圣贤孜孜,勉之若彼;浅近蹻蹻,忽之如此。”

(2).壮武貌。《诗·大雅·崧高》:“四牡蹻蹻,鉤膺濯濯。” 毛 传:“蹻蹻,壮貌。”《诗·周颂·酌》:“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毛 传:“蹻蹻,武貌。” 元 睢玄明 《题道观赠羽士》套曲:“对南楼,松掛月,蹻蹻龙衔照乘珠。” 清 朱方蔼 等《集璜川书屋观伏波铜鼓联句一百二十韵》:“蹋歌行蹻蹻,倾耳聆敲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蹻蹻”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叠词,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分析:

  1. 基本字义
    “蹻”为形声字,从“足”,“喬”声,本义与脚部动作相关,如抬高、举足。《说文解字》中释为“举足行高也”,即抬脚行走时姿态高昂。

  2. 引申含义

    • 勇武之貌:在《诗经·鲁颂·泮水》中有“其马蹻蹻”,形容马匹雄壮威武的样子,后引申为人的勇猛刚强。
    • 傲慢之态:古文中亦有用“蹻蹻”形容骄矜自大,如《庄子·列御寇》中“孰居无事而蹻蹻者”,暗指轻浮张扬之态。
  3. 注意点
    该词现代已极少使用,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若为文献阅读中遇到的词汇,建议核查原句出处及注释,或提供更多语境以便精准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二

蹆蹆

「蹆蹆」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足」和「叕」,共计16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它常常出现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但其确切的含义却有所争议,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在繁体汉字中,「蹆蹆」是以「蹆」和「蹆」两个字形组合的形式出现。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蹆」通常是写作「腿」或「跎」,而「蹆」这个字则没有固定的写法,常常根据不同的字义和词语搭配进行变化。因此,它在古代文献中的出现形式也会因上下文而有所不同。

例句:

古代文献中常常使用「蹆蹆」来形容人的行走、踱步,而具体的意义则需要根据文句和语境来理解。

1.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谓之舒媚不羁者,蹆蹆而来,冲冲而往。”这句话中的「蹆蹆」描述了人行走时的轻盈自如的姿态。

2. 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在《太湖东南山水田园记》中写道:“水如眉潇洒、山似眉飞岳,蹆蹆四顾,何恐追随!”这里的「蹆蹆」形容人行走时的灵活和自由。

组词:

1. 蹆蹆徘徊:形容行走时犹豫不定,徘徊不前。

2. 蹆蹆跄跄:形容行走时脚步不稳,踉跄而行。

近义词:

1. 曳步:形容行走时迈步缓慢且沉重。

2. 闲步:形容悠闲自在地行走。

反义词:

1. 踉跄:形容行走时脚步不稳,晃动不稳。

2. 探步:形容行走时小心翼翼地迈步。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