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尚書省之别名。 武則天 光宅 元年,改尚書省為文昌台。 唐 陳子昂 《臨卭縣令封君遺愛碑》:“遂用疇咨舊章,允懷甿誦,奪之公禮,上之於文昌臺。”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一》。
“文昌台”是唐代尚書省的别稱,由武則天于光宅元年(684年)改定。作為中央行政核心機構,其職能包括轉發诏令、制定政令并監督執行,是連接中書門下與地方州縣的重要樞紐。
補充說明: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提到海南文昌市存在同名曆史建築,但該信息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與唐代官署名存在同名異指現象,需進一步考證。
《文昌台》這個詞是指古代王公貴族為舉行重要文化活動而建造的場所。它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地方,常用于命名類似的現代文化活動場所。
《文昌台》的拆分部首是“文”和“台”,其中“文”的部首是“文”,它由4畫組成;“台”的部首是“廠”,它由2畫組成。
《文昌台》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漢族文化,它在古代被用來指示舉行文化活動的場所。如今,這個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依然存在,但更多地用來傳達一種祝福和希望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文昌台”這個詞的寫法是「文昌臺」。
在古代,寫“文昌台”這個詞時會采用不同的字體和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文長臺」。
1. 在學校舉行的文藝晚會裡,我們聚集在文昌台前互相欣賞着各種才藝表演。
2. 他每天都去市區的文昌台讀書,希望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
文藝、文化、文學、昌盛、台階、台子、台灣。
文化台、文化地、文化殿堂。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