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逆信的意思、逆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逆信的解釋

事先即相信别人誠實不欺。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體别》:“信者逆信,詐者逆詐。” 劉昞 注:“推己之信,謂人皆信,而詐者得容為僞也;推己之詐,謂人皆詐,則信者或受其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逆信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單字訓诂與曆史語用分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逆”訓為“違背、不順”,如《孟子·離婁上》注“逆者,乖于常理”;“信”則包含“誠實不欺”和“傳遞信息”兩重核心義項,見于《說文解字》“信,誠也”及《世說新語》“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

在構詞邏輯上,“逆信”可作雙重解讀:其一指違背誠信準則,《後漢書·隗嚣傳》有“逆信妄言”用例,形容背棄盟約的行為;其二指反常或悖理的信息傳遞,明代方以智《通雅》載“軍中有逆信,謂倒傳烽燧也”,特指古代軍事通信中的反向預警信號。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鮮見使用,多保留在古籍校注及方言考據領域。

該釋義綜合參考了《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6)的權威解釋,以及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的文獻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逆信”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細微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釋義

根據、等權威詞典的解釋,“逆信”指事先即相信他人誠實不欺。這裡的“逆”并非“違背”,而是“預先、提前”之意,強調以自身誠信為前提去信任他人。例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體别》提到:“信者逆信,詐者逆詐。”劉昞注解進一步說明:誠信者會預設他人可信,而多疑者則會預設他人欺詐。

其他語境解讀

部分中等權威性來源(如)将“逆”解釋為“違背”,認為該詞表示背離常理或事實的信念。這種解讀可能與現代語言習慣有關,但未見于古籍原文,需謹慎采用。

使用場景

  1. 正面語境:用于描述以真誠态度對待他人,如《人物志》中強調君子應“推己之信”。
  2. 負面警示:在部分現代用法中,可能引申批評對錯誤觀念的盲信,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引用,建議優先采用《人物志》原始出處及權威詞典的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阿士阿土古八椒圖八竅伯世不愧屋漏布武步遊蒼極鏟馬呈詢沖挹觸手叢然登盈得意疊累底着豆腐衣翻滾風張風勢福人浮生若夢幹渡錢甘雞郝郝鴻胄黃猺花卿火齊繭絲牛毛較對濟苦憐貧驚群動衆溘先朝露鲙炙框定枯渴路出偶爾賠墊披敷潑剌七葉一枝花人使賽願删簡深入骨髓事望霜兔水木清華所至秃發托天危蹙悟空無慮無憂無體細不容發邪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