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nate knowledge and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instinctive moral sense] 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家指不學而知、不學而能,先天具有的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盡心上》
“良知良能”是源自儒家經典的核心概念,以下從多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該成語最早出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指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強調這種能力不依賴于後天學習或思考。
構詞特征
聯合式成語,由“良知”與“良能”并列構成。其中:
哲學定位
屬于孟子性善論的核心概念,認為人先天具備向善傾向,如“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産生的恻隱之心即為此能力體現。
部分學者認為此概念存在先驗論色彩,與荀子“性惡論”形成對比。但宋代陸九淵、明代王陽明等心學大家均以此構建理論體系,發展出“緻良知”學說。
提示: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哲學讨論或文學修辭中。若需更多例句或學術分析,可參考《孟子》研究專著或宋明理學文獻。
良知良能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人們具備的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和行動力。
良知良能的拆分部首是艮+心,總共有16畫。
良知良能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後來被孟子廣泛使用并加以解釋。良知意味着人們内心所具備的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而良能則是指人們根據良知去實際行動的力量。
良知良能在繁體中為「良知良能」。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良知良能的古字形為「良智良能」。
1. 他的良知良能使他在面對誘惑時堅守了原則。
2. 良知良能是人們區分善惡的重要指南。
光良、良好、良心、知能、能力。
良智、良知、良心、善能。
惡知、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