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詐的意思、吓詐的詳細解釋
吓詐的解釋
恐吓訛詐。《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 夏德 将此人命為繇,屢次上門吓詐。”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錢能》:“又過市肆,見有以甘蔗為龍鳳形者,皆以僭逆吓詐,或至破家。” 茅盾 《子夜》八:“ 馮雲卿 剛搬到 上海 來的時候,曾經接到過綁匪的吓詐信。”
詞語分解
- 吓的解釋 吓 (嚇) à 使害怕:吓唬(“唬”讀輕聲)。挺吓人的。 吓 (嚇) è 義同(一),用于複合詞:恐吓。恫吓。 歎詞,表示不滿:吓,太欺負人了!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詐的解釋 詐 (詐) à 欺騙,用手段诓騙:欺詐。詐騙。詐取。詐財。詐哄。爾虞我詐。詐語(騙人的話)。 假裝:詐死。詐降。 古同“乍”,突然。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吓詐”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核心釋義
“吓詐”指通過恐吓、威脅的手段實施欺詐或勒索,屬于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 “吓”:即威吓、恐吓,通過制造心理恐懼迫使對方屈服。
- “詐”:即欺騙、訛詐,以虛假信息或脅迫手段謀取不正當利益。
該詞多用于描述以暴力、權勢或言語威脅進行財物勒索的行為,常見于法律文書或曆史文獻中,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二、權威詞典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将“吓詐”定義為“恐吓訛詐”,強調其通過威脅手段實施欺詐的性質。參見《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7卷,第108頁。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直接收錄“吓詐”詞條,但“吓”釋義為“使害怕”,“詐”釋義為“欺騙”,二者組合符合複合詞邏輯。
- 古代文獻用例:清代《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恐吓詐人,無所不為”,印證該詞在近代漢語中的使用。
三、法律語境中的延伸
在司法領域,“吓詐”與刑法中的“敲詐勒索罪”關聯緊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實施恐吓、威脅或要挾,索取財物的行為構成此罪。其行為模式與“吓詐”的核心特征高度吻合,體現了法律對這類行為的禁止與懲處。
四、曆史語義演變
“吓詐”屬近代漢語詞彙,明清小說中多見。其語義從單純的“恐吓”(如《水浒傳》)逐漸融合“欺詐”成分,至清代已形成穩定複合義,反映社會對暴力勒索行為的認知深化。現代漢語中因法律術語的規範化(如“敲詐勒索”),該詞使用頻率降低,但仍保留于方言或特定文本中。
五、相關辨析
- 與“敲詐”區别:“敲詐”更側重財物勒索,而“吓詐”強調“恐吓+欺詐”的雙重手段。
- 與“詐騙”區别:“詐騙”以欺騙為主,無需恐吓;“吓詐”則以恐吓為必要手段。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 吳敬梓.《儒林外史》.清代刻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修訂版.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查閱;法律條文參見全國人大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吓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通過恐吓、威脅或欺騙等手段獲取利益或達成目的的行為,常用于描述不法或欺詐性手段。
二、詞源與結構
- 發音:xià zhà(部分古籍注音為hè zhà,如《福惠全書》記載)。
- 構成:由“吓”(恐吓)和“詐”(欺詐)兩個動詞組合而成,強調雙重非法手段的結合。
三、曆史用例
- 明清文獻:如《醒世恒言》提到“屢次上門吓詐”,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記載以“僭逆”名義進行吓詐。
- 現代文學:茅盾《子夜》中描述綁匪通過“吓詐信”威脅他人。
四、使用場景
- 法律語境:描述勒索、詐騙等犯罪行為(如提到台灣民宿遭恐吓案例)。
- 日常表達:可引申為通過威逼利誘達成目的的非正當行為。
五、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恫吓、訛詐、敲詐。
- 區别:與單純“威脅”不同,“吓詐”更強調同時使用恐吓與欺騙手段。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可參考《醒世恒言》《子夜》等文獻,或查閱法律類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馣馤白彜百足之蟲半斤八兩碧松煙不偷擦減層颠暢適産科沖真搊扶傳詠蹙偪登高能賦燈撚對工多邊協定風媚斧镬甘得格來孤絶宦寺解民倒懸緊迫久屈告存困悴來示郎官星遼丑立部林府罵譏沒眉沒眼墨模内典批難浦溇前經悭吝臞小娆固瑞祝入征三天上旨身地石擔飾聲書本氣袒臂鐵腳闆問塗烏笙小劃子小王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