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弼德院的意思、弼德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弼德院的解釋

官署名。1911年( 宣統 三年)仿 日本 樞密院設立,為顧問國務的機關。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顧問大臣三十二人。成立未幾, 清 朝即亡,實際上并未發生任何作用。《清史稿·職官志六》:“弼德院,院長,副院長,各一人。顧問大臣三十有二人。掌參預密勿,朝夕論思,并審議洪疑大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弼德院是清代末期設立的君主制國家機構,名稱來源于《尚書·說命》"弼亮四世,正色率下"與《周易·系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融合,意指輔佐君主施行德政的樞密機構。該機構于宣統三年(1911年)仿照日本樞密院設立,屬皇帝直屬的咨詢機關,主要職責為審定憲法草案、解釋憲法條文,并備皇帝顧問軍國要務。

根據《清史稿·職官志》記載,弼德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顧問大臣三十二人,均由特旨簡派。其建制規模體現了清末立憲改革中"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的政體設計理念。現存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弼德院奏折檔》顯示,該機構曾參與《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的拟訂工作,但實際運作僅維持至1912年2月清帝退位。

在漢語構詞法上,"弼"字取"輔助、糾正"之本義,"德"字承"道德、政令"之引申義,"院"則為官署通稱,三字組合形成具有政教複合意涵的專有名詞,這種構詞方式常見于中國古代官制命名體系,如宋代之樞密院、明代之都察院等。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弼德院”的詳細解釋如下:

1.定義與背景

弼德院是清朝末年設立的國務顧問機構,成立于1911年(宣統三年),仿照日本樞密院制度建立。其設立背景與清末新政改革相關,旨在為清廷提供政治咨詢,并與“皇族内閣”同時成立。

2.組織結構

3.職責與權限

主要職能是“參預密勿,朝夕論思”,即參與機密政務讨論,并提供政策建議;同時負責審議重大疑難政務。其權限與内閣相互制衡,但實際地位更偏向咨詢性質。

4.運作特點

5.曆史意義

弼德院成立後不久清朝滅亡,未能在實際政治中發揮作用,僅作為清末體制改革的象征性産物。其短暫存在反映了清廷試圖通過制度調整延續統治的失敗嘗試。

如需進一步了解細節,可參考相關曆史檔案或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水背褡兵争不斷采衣成活襯供賜慶杜陵風月手伐善俯瞷廣嗣歸榮和尚麥鴻規厚幸懷瑕懽心火具結繩而治禁防荊璧經架金華腿舊損臘月連枝煤子夢腸夢絲冥椿囊螢偶函數旁作篇幅平生歡破弊碕岸愆過乾穹青門柳虬螭柿膏兒豕臘食天詩作俟時它名髫幼啼唱鐵棒體類銅馬軍讬終翁婿缊褐蚊眉縣伯仙公箱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