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名。 晉 代侯、伯、子、男皆封以縣;曆代因之。 南朝 陳 始加開國二字,稱為開國縣伯、開國縣子。 元 有縣子、縣男、無縣伯。 明 廢。《隋書·百官志上》:“ 陳 承 梁 ……其封爵亦為九等之差。郡王第一品。秩萬石。嗣王、蕃王、開國郡縣公,第二品。開國郡縣侯,第三品。開國縣伯,第四品。并視中二千石。開國子,第五品。開國男,第六品。并視二千石。湯沐食侯,第七品。鄉、亭侯,第八品。并視千石。 關中 、 關 外侯,第九品。視六百石。”
“縣伯”是古代中國官制和爵位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定義
縣伯是爵位名,屬于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以縣為封地。其地位在侯爵之下、子爵之上。
曆史演變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使用時,“縣伯”比喻官職低微、權力有限的人,反映古代縣級官員的實際地位。
補充說明
縣伯的封地規模通常較小,俸祿對應中二千石(南朝陳時期),與郡王、嗣王等高級爵位差距顯著。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分封制”與“官僚制”的結合。
總結來看,“縣伯”兼具爵位與官職的雙重屬性,其演變過程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需注意該詞現已不再用于現代官方體系,僅存于曆史文獻或比喻語境中。
《縣伯》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官員中的縣級官員。在古代************的行政機構中,縣伯是管理縣級行政區域的官員。
《縣伯》這個漢字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丨”和“耳”。它的總筆畫數為12。
《縣伯》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政府行政區域被分為多級,縣伯就是其中一級官員。在繁體字中,縣伯的寫法為「縣伯」。
古代的縣伯在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其古代字形為「寸從 在刀」,書寫時的字形比較複雜。
1. 他的父親是該縣伯,一直以來都為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 這位縣伯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受百姓的稱贊。
縣長、縣官、縣令、伯父、伯母
地方官員、郡守、州牧
鄉長、村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