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缊袍。泛指貧者所服粗陋之衣。 晉 葛洪 《抱樸子·祛惑》:“譬如假穀於 夷 齊 之門,告寒於 黔 婁 之家,所得者不過橡栗緼褐,必無太牢之饍、錦衣狐裘矣。”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冬無緼褐,夏渴瓢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緼褐,我自欲之。”
(2).指貧寒者。《晉書·文苑傳·王沉》:“是則袞龍出於緼褐,卿相起於匹夫。”
缊褐(yùn hè)是漢語中的古語詞,特指用亂麻或粗劣織物制成的簡陋衣物,象征生活貧寒。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合成詞“缊褐” 即指以粗劣材料縫制的衣物,引申為貧寒者的裝束。
古代文獻常以“缊褐”代指清貧生活,如《論語·子罕》載:“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孔子贊子路雖穿破舊麻衣,卻不因貧賤自卑)。
儒家文化中,“安貧樂道”者甘着缊褐,彰顯不慕名利的品格。如《後漢書》記王霸“被缊褐,躬耕養親”,凸顯其淡泊之志。
釋“缊褐”為“亂麻為絮的粗布短衣”,強調其材質簡陋(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123頁)。
注解為“貧者所穿粗陋之衣”,并引《淮南子》“缊褐不完”佐證(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指出該詞屬書面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當代語境中,“缊褐”主要用于學術讨論或文學創作,如研究古代服飾史、社會階層時援引此詞,或于詩文借古喻今。日常口語已罕用。
參考文獻來源: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因版權限制未提供,建議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檢索。)
“缊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ēn hè(注意“缊”在此處不讀yùn),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字面含義
引申含義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進一步考證,以補充網絡釋義的不足。
百韻牋抱珥裱托兵陣賓柔博士逋穢不朽倉黃車牖蟲蝗儲供大纛大宮大建搭售大陣仗典案诋挫丁産敦坐餌松範本方外友防芽遏萌風颮奉腹複交股栗鼓院涵水噤滲擊汰九維居安慮危克勤克儉孔目毛烘烘密洽母權子南鄰衾寒枕冷熱熟顔回榮志柔術三郎撒滞殢生搬硬套神钲食蓋濕蒙蒙獸罟順軌厮咬銅穴馱鈴瓦藍相獘鄉場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