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繩而治”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é shéng ér zhì,其核心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原指上古時期沒有文字,人們通過結繩記事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後來引申為兩種含義:
出處與背景
成語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說明結繩記事是文字出現前的原始治理方式。
引申義與争議
在曆史發展中,該成語衍生出對“簡約治理”的褒貶解讀:
用法特點
參考擴展
英文可譯為“Govern the country without law”,但需注意語境差異。更多例句及古籍出處可查閱《周易》《世說新語》相關章節。
《結繩而治》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通過束縛或控制某人,來達到治理或解決問題的目的。
《結繩而治》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纟”和“從”,其筆畫數為7畫。
《結繩而治》這個成語源自《論語·子路》:“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一直思考而不學習,不如在須臾之間進行學習。
《結繩而治》的繁體字為「結繩而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結繩而治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總體上,它的基本形态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一些小部分可能有微小的差異。
這個古老的治理方法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太適用了,我們應該通過創新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不要再拘泥于結繩而治的方式。
組詞:結繩、治理、問題、手段。
近義詞:束縛治理、約束解決。
反義詞:放松、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