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結繩而治的意思、結繩而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結繩而治的解釋

原指上古沒有文字,用結繩記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後也指社會清平,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結繩而治”是漢語中源自上古社會的典故性成語,字面指用繩結記錄事件以管理事務。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維度:

一、原始記事方式 “結繩”是文字誕生前人類普遍使用的實物記事法,《周易·系辭下》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具體說明:“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印證這種以不同繩結記錄部落事務、契約約定的曆史真實性。

二、社會治理隱喻 該成語在《漢書·藝文志》中被引申為“君民各執繩契以相考”的治理智慧,指通過簡單有效的約定維系社會秩序。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時強調其“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的量化管理思維,體現早期文明的契約精神。

三、現代語義延伸 當代《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比喻原始的法律或管理方法”,常引申指代化繁為簡的治理手段。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該成語在現代化語境中衍生出“返璞歸真的管理哲學”新義項,成為組織管理領域的學術術語。

(主要參考來源:中華書局《周易譯注》、商務印書館《說文解字注》、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結繩而治”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ié shéng ér zhì,其核心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原指上古時期沒有文字,人們通過結繩記事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後來引申為兩種含義:

    • 形容社會清平、無需繁複法律約束的理想狀态;
    • 指一種過于簡化的治國理念,帶有空想色彩。
  2. 出處與背景
    成語最早出自《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說明結繩記事是文字出現前的原始治理方式。

  3. 引申義與争議
    在曆史發展中,該成語衍生出對“簡約治理”的褒貶解讀:

    • 積極面:如《世說新語》中用“結繩而治”比喻民風淳樸、無需嚴刑峻法(例:“人皆如此,便可結繩而治”);
    • 消極面:部分文獻認為其隱含“脫離現實”的空想性,如提到“不用法律治國的空想”。
  4. 用法特點

    • 屬生僻成語,現代使用較少;
    • 語法上多作謂語或賓語,如“便可結繩而治”;
    • 近義詞有“無為而治”,反義詞如“繁文缛節”。
  5. 參考擴展
    英文可譯為“Govern the country without law”,但需注意語境差異。更多例句及古籍出處可查閱《周易》《世說新語》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叱把盞柴扉超産獎蠢迪檢柙初學者打摞台疊韻詩遞轉反暴方孔錢發屋分了幹女兒高蟬鴿哨苟簡歸咎于故壘過稱黑靈靈瓠羹解遣既爾結舌杜口緊巴浄浄絶代康有為窺窬拉拉姑良種麥克風馬靳霓裳藕斷絲不斷貧衿強而後可啟殡瓊鸾沙果舍敬聲氣身雲示現束閣水果店鼠黏驷蓋套裁填宮腿腕子佗時萬能表猥酒惟甯無機可乘嘯會邪眺欣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