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車胤傳》:“ 胤 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後以“囊螢”為勤苦攻讀之典。 南唐 李中 《送相裡秀才之匡山國子監》詩:“已能探虎窮騷雅,又欲囊螢就典墳。” 明 無名氏 《玉環記·臯谒延賞》:“燈窗辛苦十餘年,刺股囊螢自勉旃。” 歐陽予倩 《饅頭庵》第四場:“兒須要體父心攻書上進,講學問須得要映雪囊螢。”
“囊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náng yíng,其核心含義是用袋子裝螢火蟲照明讀書,後引申為勤學苦讀的典範。以下是詳細解析:
出處
典故源自《晉書·車胤傳》。東晉大臣車胤幼時家貧,買不起燈油,夏天便用白絹袋裝數十隻螢火蟲照明夜讀,最終成為博學之士。
原文節選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基本含義
常見搭配
教育意義
故事激勵後人珍惜學習機會,強調環境不足不應成為放棄努力的借口。
文學引用
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提及:“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體現其作為勤學符號的廣泛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車胤生平或《晉書》背景,可參考、的詳細譯文與注解。
囊螢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可以拆分為“囊”和“螢”兩個部分。
拆分後,我們可以看到,“囊”的部首是“囗”,它有4個筆畫;而“螢”的部首是“⺾”,它有5個筆畫。
“囊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楚世家》中,其中有一段描寫楚國名将項燕的故事。項燕年少時,他發現了成群結隊的螢火蟲,想将它們放入一個布囊中,結果卻無法将它們全部捕捉住。從此,就有了“囊螢”這個詞,用來形容一時無法掌握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囊螢”的寫法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囊螢”這個成語來說,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差不大,隻是有一些細微的變化。
1. 他們無法将囊螢捧于手掌之間。
2. 在囊螢之計面前,他顯得力不從心。
與“囊螢”相關的組詞有:囊括、螢火、囊括等。
與“囊螢”意思類似的詞語有:握不住、無法把握、難以捉摸等。
與“囊螢”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得心應手、把握準确、了如指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