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獨的意思、狷獨的詳細解釋
狷獨的解釋
潔身獨處。 明 方孝孺 《喜修德汝器偕嘉猷至》詩之一:“狷獨莫與徒,有懷欲從誰。”
詞語分解
- 狷的解釋 狷 à 胸襟狹窄,性情急躁:狷急。狷狹。 潔身自好,性情耿直:狷介。狷傲。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 獨的解釋 獨 (獨) ú 單一,隻有一個:獨唱。獨立。獨霸。 * 。獨創。獨特。獨辟蹊徑(喻獨創新風格或新方法)。獨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 老而無子:鳏寡孤獨。 難道,豈:“君獨不見夫趣(趨)市者乎?
專業解析
狷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和整體詞義兩方面理解,常帶有古典文學或書面語的色彩:
-
字義拆解:
- 狷 (juàn): 本義指拘謹、有所不為,引申為性情耿直、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說文解字》釋為“褊急也”,後多指狷介、清高。
- 獨 (dú): 指單獨、獨自、孤獨。強調個體性、不依附、不合群的狀态。
-
整體詞義:
- 狷獨 意指性情耿介孤高,不隨流俗,甘于孤獨。它描述的是一種人格特質:
- 狷介的一面: 堅守原則,不輕易妥協,有道德操守,不屑于與世俗同流合污。
- 孤獨的一面: 因其清高狷介的品性,往往顯得不合群,選擇或被迫處于一種孤獨的狀态。
- 這個詞常用來形容那些品行高潔、不慕名利、遠離喧嚣、特立獨行的人。它蘊含了一種主動選擇或被動形成的疏離感,帶有一定的褒義色彩,強調其内在品格的高尚,但也暗示了其處世方式的孤寂。
出處與用法:
- “狷獨”一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和詩詞,用以形容隱士、高潔之士或特定情境下的人物心境。
- 例如,在描述隱逸生活或表達不慕榮華、堅守本心的情懷時,可能會用到這個詞。朱熹在注解《論語》時,對“狷者”的解釋(“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餘”)也體現了“狷”所包含的有所不為、自守其節的特性,這與“狷獨”的内涵相通。
- 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屬于較為文雅的書面語。
“狷獨”形容的是因性情耿介、潔身自好而甘于或顯得孤獨不群 的狀态或品格。它融合了狷介的清高正直與獨處的孤寂,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獨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一種推崇。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對“狷”、“獨”及合成詞義的權威解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提供古漢語詞彙的釋義和用例。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 對儒家經典中“狷”的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狷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狷獨”指潔身自好、獨自處世的狀态,形容人性格孤傲,不隨波逐流,選擇保持獨立人格的生活方式。
二、單字拆解
-
狷(juàn)
- 本義包含兩種特性:
- 耿介正直:如“狷介”形容堅守原則、不妥協的品性;
- 急躁偏狹:如《論語》中“狷者有所不為”的孤高特質。
- 在“狷獨”中側重表達“堅守自我、不妥協”的正面含義。
-
獨(dú)
- 指孤獨、獨立,既有“獨自一人”的客觀狀态,也隱含“不依附他人”的主觀選擇,如“獨善其身”。
三、出處與用法
- 古典文獻:
該詞出自明代方孝孺《喜修德汝器偕嘉猷至》詩:“狷獨莫與徒,有懷欲從誰”,表達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境。
- 語境特點:
多用于描述文人雅士或隱士的高潔品格,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或仿古文體。
四、近義與反義詞
- 近義詞:狷介、孤高、獨善
- 反義詞:合群、隨俗、阿世
“狷獨”融合了“狷”的耿直與“獨”的獨立,強調在複雜環境中保持精神獨立和道德純淨,是古代文人推崇的一種處世态度。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方孝孺原詩及相關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闆僵飽經霜雪彼衆我寡倡隨橙韲稱兄道弟瘳差愁約船家楚顔瓷磚怠容丹心如故雕翮動力學鬥蝸角二人轉搆禍孤月寒臘號手呼嵩劍鳴讦辭節會介僎寄賣軍勢開發銀行咳唾匡直郎選兩刀論法蠻腰夢熊滅劫名重一時媻娑遷就巧妻常伴拙夫眠奇谟勤勉祺祥人上日往月來砂包沈牛神旨仕塗順可黍雪溲器貪懫挑錯體二痛憤吐紅無聽梧桐木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