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 ,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 ,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後以“鬥蝸角”比喻因細小之事而引起争鬥。 茅盾 《開羅雜感》詩:“英雄幾輩鬥蝸角,流水湯湯逝者斯。”參見“ 蝸角鬭争 ”。
“鬥蝸角”是一個源自《莊子·則陽》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出處與典故
該詞出自《莊子·則陽》的寓言:蝸牛左角上的“觸氏”國與右角上的“蠻氏”國為争奪土地而爆發戰争,導緻伏屍數萬,追擊敗軍長達十五日才返回。莊子借此諷刺人類為微小利益争鬥的荒誕性。
本義與象征
“鬥蝸角”字面指蝸牛角上的争鬥,比喻因瑣碎小事或微小利益引發的無謂沖突。其中“蝸角”象征極小的空間或資源,強調争鬥的微不足道。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現實中的權力傾軋、利益争奪等行為,尤其適用于描述因目光短淺或心胸狹隘導緻的争端。例如茅盾在《開羅雜感》中寫道:“英雄幾輩鬥蝸角”,諷刺曆史人物為小利争鬥。
延伸意義
該成語暗含對人性弱點的反思,提醒人們應超越狹隘的利益觀,避免陷入無意義的消耗。
總結來看,“鬥蝸角”通過誇張的寓言,揭示了人類争鬥的荒謬性,具有深刻的哲學批判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