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咳嗽吐唾液。《大戴禮記·保傅》:“周旋俯仰視瞻無儀,安顧咳唾趨行不得……凡此其屬太保之任也。”《百喻經·蹋長者口喻》:“長者正欲咳唾,時此愚人即便舉腳踏長者口。”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中五言》:“呻吟咳唾,動觸天真。”
(2).《莊子·漁父》:“竊待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 丘 也。”後以“咳唾”稱美他人的言語、詩文等。《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大王誠賜咳唾,使得盡死, 湯 禹 所以成大功也。” 唐 李白 《妾薄命》詩:“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 蔡寅 《題琉球竹枝詞》:“九天咳唾珍珠價,一卷《騷》歌蘭蕙馨。”
“咳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咳嗽并吐出唾液,屬于生理行為的描述。該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引申為對他人的言語、詩文的贊美,帶有文學化表達色彩。這一用法源于《莊子·漁父》:“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意指聆聽賢者言論如聞珍寶。後世文學中常見此類用法,例如:
“咳唾”一詞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其本義與比喻義,在古典文學中多用于褒義表達。
“咳唾”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指的是人體呼吸道内分泌物,通常是痰或唾液從喉嚨中咳出。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咳唾”的拆分部首是“口”和“舌”,分别代表着咳嗽的動作和痰液從喉嚨中咳出。字形結構簡單明了。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1畫,其中“口”的筆畫數為3畫,“舌”的筆畫數為8畫。
“咳唾”的來源非常具有意象感。從字面上看,“咳”意味着用口發出聲音,而“唾”則指的是唾液。結合在一起,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咳嗽時唾液或痰液從喉嚨中排出的情景。
在繁體漢字中,字形稍有變化。“咳”由“口”和“亥”組成,而“唾”由“口”和“各”組成。相比簡體字更複雜一些。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尤其是字形結構和組合方式。關于“咳唾”,古時候由于沒有統一的文字規範,不同文獻中的字形可能略有差異。然而,基本的意義和形象依然保持一緻。
1. 病人咳唾聲音沙啞而頻繁。
2. 他感到喉嚨裡有些不舒服,于是将咳唾吐了出來。
3. 劇烈的咳嗽使他不得不咳出大量的唾液。
與“咳唾”有關的組詞有“咳嗽”、“痰液”、“唾液”等。
“咳唾”的近義詞是“咳痰”,這兩個詞描述的是類似的現象,都指的是人體咳嗽時咳出痰液。而“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