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漢書·武帝紀》, 元封 元年正月 武帝 親登 嵩高山 ,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後因以“呼嵩”指對君主祝頌。 明 唐順之 《觀中州進賀長至表箋恭述》詩:“望日扳仙仗,呼嵩繞禦牀。”
“呼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來源可結合曆史典故和字面分解進行解釋:
詞源與典故
該詞源于《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登嵩山時,隨行吏卒三次高呼“萬歲”。後世遂以“呼嵩”代指對君主的祝頌。
字面分解
用法與内涵
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中,形容臣民對君主的擁戴,如明代唐順之的詩句“呼嵩繞禦床”即描述百官朝賀皇帝的場面。現代也可引申為對受尊敬人物的推崇,但此用法較少見。
例句參考
提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呼嵩》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傳統禮儀動作。該動作是文人士人去嵩山拜訪太守時,故意高聲呼喊來宣示自己的存在和誠意。
《呼嵩》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部首和山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呼嵩》一詞源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古時文人士人以嵩山為重要的文化象征之一,前往嵩山時會做出這種高呼的動作,以表達自己對文化的追求和崇高的志向。
《呼嵩》的繁體字形為《呼嵩》。
在古代,有多種不同的《呼嵩》漢字寫法,其中最常見的寫法有“呼嵩”、“呼頌”、“唿崧”等。這些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
1. 他懷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義無反顧地呼嵩。
2. 她站在嵩山之巅,高聲呼嵩,表達了她對文化和曆史的熱愛。
3. 作為一名文化人,他時刻保持着高昂的文化自信,時時呼嵩以示決心。
組詞:呼嵩山、呼號、呼喊、登嵩山。
近義詞:呼籲、呼喚、召喚。
反義詞:默許、沉默、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