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聽的意思、無聽的詳細解釋
無聽的解釋
指不納忠言。《逸周書·史記》:“昔者縣宗之君,佷而無聽,執事不從。” 孔晁 注:“不納忠言。”
詞語分解
- 無的解釋 無 (無) ú 沒有,與“有”相對;不:無辜。無償。無從(沒有門徑或找不到頭緒)。無度。無端(無緣無故)。無方(不得法,與“有方”相對)。無非(隻,不過)。無動于衷。無所適從。 有 筆畫數:; 部首
- 聽的解釋 聽 (聽) ī 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順從,接受别人的意見:言聽計從。 任憑,隨:聽任(坣 )。聽憑。聽之任之。 治理;判斷:聽訟(審理案件)。聽政。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
專業解析
“無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和語境運用兩方面進行解釋:
-
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無:表示否定,相當于“不”、“沒有”。
- 聽:本義指用耳朵接收聲音,引申為“聽從”、“接受”、“理會”、“處理(政務)”、“治理”等義。
- 基本義:因此,“無聽”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是“不聽從”、“不接受”、“不理會”。
-
引申與語境含義:
- 拒絕接受或采納:指對意見、建議、勸告、命令等不予采納或服從。
- 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師輕窕,易震蕩也。若多鼓鈞聲,以夜軍之,楚師必遁。諸侯誰不壹?諸侯既退,晉将遁矣。若何?” 晉人曰:“無聽。” (晉國人不聽從這個建議)。
- 不予理會或置若罔聞:指對某種情況、聲音、請求等不予關注或處理。
- 例:在描述環境或心境時,可指“聽不到”(物理上的),但更常見的是指主觀上的“不去聽”、“不理會”。
- (古義)不治理、不處理(政務):由“聽”的“治理”義引申而來,但此用法相對少見。
- (哲學/文學語境)超越感官的感知狀态:在道家或某些文學意境中,“無聽”可以指一種超越感官(聽覺)束縛、達到虛靜或與道合一的狀态。
- 例:《莊子·人間世》有“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論述(雖然這裡是“無聽之以耳”,但體現了“無聽”作為否定感官執着的一種哲學意涵)。
“無聽”的核心含義是“不聽從”、“不接受”、“不理會”。其具體内涵需結合上下文确定,可指拒絕采納意見、對某事置若罔聞,或在特定語境下表達一種超越感官的境界。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中對“無”、“聽”及複合詞“無聽”的釋義和例證分析。
- 哲學意涵的解讀參考了《莊子》原文及相關研究著作(如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網絡擴展解釋
“無聽”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不納忠言”,常用來形容拒絕接受他人勸谏或建議的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本義指不采納忠告或建議,出自《逸周書·史記》:“昔者縣宗之君,佷而無聽,執事不從。”孔晁注解為“不納忠言”。
- 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未聽到聲音或未理解話語,例如在嘈雜環境中可能“無聽”對方講話。
-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描述君主或掌權者剛愎自用的行為,如《逸周書》中的曆史案例。
- 道家典籍中也有哲學化用法,如《莊子》相關篇章提到的“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強調精神内守的狀态。
-
詩文引用
- 宋代陸遊《羸卧》有“馬上元無聽雞句”,暗喻不理會外界紛擾。
- 劉克莊《月下聽孫季蕃吹笛》中“調高無聽者”,既指曲高和寡,也暗含知音難覓的感慨。
補充說明: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籍或進行文學創作時仍有參考價值。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逸周書》《莊子》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鬥明争八難邦棟寶靈标心擦西倒置丢下耙兒弄掃帚奪席談經睹始知終二十一經額手稱慶非同小可墳壇公裳公座觀音土幻質回帆羁挂計力酒坐戟指嚼舌卷子本橛痿狂司馬款玩姱容浪子宰相臨深履薄闾中迷你旁激纰薄蚍蜉戴盆撲哧騎戈阙虧桡詞沙痕射虎折愧鼪鼯徑沈醟食饟收聲唰溜溜雙繡數九述録汰斥外制望養僞臣危科文王操遐絶閑豔遐深析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