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滅的災難。 宋 王安石 《淨相寺》詩:“ 浄相 前朝寺,荒涼二十秋,曾遭滅劫壞,今遇勝緣修。”
"滅劫"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字源、佛教術語及現代引申義三個層面理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為權威解析:
滅(滅)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一;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滅"字條。
劫
來源:玄應《一切經音義》;《漢語大詞典》"劫"字條。
滅劫指世界毀滅的周期,屬"壞劫"階段。此時期火災、水災、風災依次摧毀三界衆生,直至宇宙歸于虛空㈤。其核心特征為:
來源:《長阿含經》卷二十一;《俱舍論》卷十二。
在文學與日常語境中,"滅劫"引申為:
例:古籍《淮南子》"雖未能抽淵滅劫"喻指消除大災㈧。
常見于武俠小說,如"渡盡滅劫"暗喻突破生死困境㈨。
來源:《淮南子·俶真訓》;金庸《天龍八部》第四十三回。
㈠ 許慎. 說文解字注[M]. 中華書局, 2013.
㈡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Z]. 上海書店, 1991.
㈢ 玄應. 一切經音義[O]. 大正藏第54冊.
㈣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Z].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㈤ 佛陀耶舍譯. 長阿含經[O]. 大正藏第1冊.
㈥ 世親. 阿毗達磨俱舍論[O]. 大正藏第29冊.
㈦ 印順. 佛法概論[M]. 中華書局, 2010: 87.
㈧ 劉安. 淮南子[M]. 中華書局, 2012: 卷三.
㈨ 金庸. 天龍八部[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 1521.
“滅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滅劫”指毀滅性的災難,常用來形容巨大的災禍或劫難。該詞最早見于宋代王安石的《淨相寺》詩:“浄相前朝寺,荒涼二十秋,曾遭滅劫壞,今遇勝緣修。”,詩中描述寺廟因“滅劫”而荒廢,後因機緣得以修複。
在佛教用語中,“滅劫”被賦予更深層的含義:
現代漢語中,“滅劫”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術語或詩詞典故,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佛教經典文獻。
艾絨奧援有靈弁冕遍行不吃煙火食巉嵒尺鷃稠黏錯亂道尹的溜撲碌防拟費詞飛行機諷告還殿寒瘡寒荒翰墨場哼哼晦闇呼搧奸伏澆風交修驚女靜嚴鶌鸠君子儒抗隱老牛舐犢荦荦大端旅食履崄麥黃水秘冊民伍狃捷飄邈強硬潛移默運峭核清論蓐中讪皮讪臉身後蕭條神韻說屎盆兒説發調皮鬼彎蛾我侬五朵金花五辛菜午月小二小石襲承協洽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