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隊的力量。亦指軍事勢力。《三國志·魏志·王朗傳》:“ 孝武 之所以能奮其軍勢,拓其外境,誠因祖考畜積素足,故能遂成大功。”《新唐書·韋表微傳》:“以 聽 軍勢,不十五日必破賊。”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失敗》:“ 永王 的軍勢在 丹陽 附近被地方勢力擊敗。”
“軍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軍勢”由“軍”(軍隊)和“勢”(力量、威勢)組成,指軍隊的實力與威勢,涵蓋軍隊的規模、裝備、訓練水平等綜合能力。例如“我軍勢如破竹”即形容軍隊力量強大、攻勢迅猛。
《六韬·龍韬》中《軍勢》篇是古代軍事理論的重要文獻,主要探讨軍事組織與戰略部署,進一步擴展了“軍勢”在軍事學中的内涵。
“軍勢”既指具體的軍事力量,也包含戰略層面的威勢,常見于曆史、文學及軍事理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六韬·軍勢》的完整内容,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軍勢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冖(mì)和力(lì)。冖是指蓋在上面的東西,力是指力量。軍勢意指軍隊的實力與威勢。
軍勢的筆畫分别為五畫和二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軍是指軍隊,勢意指威力。所以軍勢指軍隊的威力。
在繁體字中,軍勢保持不變,仍然是“軍勢”。繁體字保留了古代漢字的形狀與寫法。
在古時候,軍勢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人們将軍勢寫為“軍勢”,字形稍微有所變化,但意思和現代一樣。
以下是軍勢的例句:
1. 這支軍隊的軍勢強大,無人能敵。
2. 在戰争中,掌握軍勢十分重要。
組詞:
1. 軍力:指軍隊的實力。
2. 勢力:指某人或某個團體的影響力和實力。
3. 兵勢:指軍隊的動态和發展勢頭。
近義詞:
1. 軍力:與軍隊的實力相同。
2. 軍威:指軍隊的威力和威望。
反義詞:
1. 民力:與軍隊相對應的平民力量。
2. 弱勢:與強勢相對,指相對脆弱和無力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