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抨擊、激切之詞。 明 黃淳耀 《<徐定侯文稿>序》:“昔者 東漢 之末,士大夫競為危言訐辭,污穢朝廷,批抵卿寺。”
“讦辭”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jié cí,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詞義
“讦辭”指抨擊、激切的言辭,多用于揭露或指責他人過失,帶有較強的批判性。其中“讦”本義為揭發、攻擊(如“攻讦”),與“辭”組合後強調言辭的尖銳性。
曆史語境與例句
明代黃淳耀在《<徐定侯文稿>序》中提到:“東漢之末,士大夫競為危言訐辭,污穢朝廷,批抵卿寺。”
此例說明“讦辭”常用于描述古代士人直言批評朝政或官員的行為,暗含言辭激烈、不留情面的特點。
情感色彩
該詞多含貶義,暗指言辭可能過于偏激或帶有攻擊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
近義與反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讦辭》是一個表示指責或控訴的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言辭或文章中的嚴厲批評或譴責。
《讦辭》由“言”和“己”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個筆畫。
《讦辭》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鴻雁》:“南山牧人,言澤其野,有草一握。将以言指?将以己舍?曰:‘彼何人斯?胡未有死?讦愧恤心’。” 在《詩經》中,《讦辭》多出現在表達戰争、抱怨和對死者的哀悼等内容中。
《讦辭》在繁體中的寫法為「訐辭」。
在古代漢字中,讦的寫法有時候是“訐”,辭的寫法有時候是“辭”。這些古代漢字的寫法在傳承和演變中有所變化。
1. 他的讦辭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
2. 這篇文章充滿了激烈的讦辭,引發了廣泛的争議。
讦怒、讦罰、誣讦、清讦。
指責、批評、譴責。
褒揚、表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