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悲痛憤怒;痛心憤慨。 唐 杜甫 《草堂》詩:“義士皆痛憤,紀綱亂相踰。”《舊唐書·太宗諸子傳論》:“ 武後 斵喪王室,潛移龜鼎, 越王 貞 父子痛憤,義不圖全。” 陳少白 《興中會革命史要》十二:“ 楊衢雲 被暗6*殺的消息,傳到 日本 , 孫先生 在 橫濱 聞信,深為痛憤。”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 春姑 :(痛憤欲絕)啊,人的良心何在呀!”
(2).極端憤恨。《新唐書·姦臣傳下·盧杞》:“既得志,險賊寖露,賢者媢,能者忌……其狙害隱毒,天下無不痛憤。”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痛憤漢語 快速查詢。
痛憤(tòng fè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痛”與“憤”的結合,表達極度悲痛與強烈憤怒交織的複雜心境。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學角度的詳細釋義:
“痛”的本義
指肉體或精神上的劇烈苦楚(《說文解字》:“痛,病也”),引申為深切、極度的感受。此處強調情感上的深切悲恸,如喪親之哀、國殇之悲。
“憤”的本義
指内心郁結不平之氣(《說文解字》:“憤,懑也”),後特指因不公或屈辱引發的怒意。此處突出對不義事件的道德義憤。
合成詞義
二字疊加後形成遞進式情感:由重大損失或冤屈引發的悲痛是基礎,進而轉化為對肇事者的強烈憤慨。典型用例如《後漢書·袁紹傳》:“海内傷心,志士痛憤”,描述對時局崩壞的悲怒交加。
該詞屬文言色彩濃厚的書面語,多見于史書與政論:
“瞻拜陵廟,痛憤兼深” —— 指拜谒故國宗廟時亡國之痛與複國之憤并存 。
“将士皆痛憤,請雪恥” —— 将士因戰敗受辱而激發的集體悲憤情緒 。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重大社會事件或曆史反思:
例:“民衆對災害中暴露的渎職行為痛憤不已”
(既含對生命逝去的哀痛,亦含對責任人失職的憤慨)
權威參考來源:
“痛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如曆史叙述、文學作品中,表達對道德淪喪、社會不公或重大悲劇的強烈情感。
搬口弄舌冰銷葉散嬖奴倡排昌容暢意逞奸叢惡村夫盜攘訂錢地平二篆豐澍管帳貴昌和鼎懷鄉皇庭家母檢量缣綸腳迹矯尾厲角計符寄情揆搆淩殄劉四罵人厲音默默不語拏獲嚙氈弄颦蓬發樸椽撲殺遷舍前奏曲曲勝三枿上紙詩械手闆支頤説起曹操,曹操就到四川省死賬亭吏彎彈玩狎汙骜物帛舞龍顯彈饷飯枭傑小靥校肄小姨兒寫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