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疾言遽色 ”。
“疾言倨色”是一個書面語中使用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人在發怒時說話的神态和語氣,通常指言辭急切、态度傲慢或嚴厲。與“疾言遽色”同義,但“倨”更強調态度上的倨傲。
源自明代馮夢龍《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産立高名》。原文描述兄長對弟弟的管教方式:“并不以疾言倨色相加”,指即使弟弟犯錯,兄長也未用嚴厲傲慢的态度斥責,而是自我反省。
(注: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解析,可參考、2、4、8的出處及用法說明。)
《疾言倨色》(jí yán jù sè)是一個成語,意指以刻薄尖銳的話語批評他人或傲慢自負地表現自己。它形容人的言辭尖銳且輕蔑。
《疾言倨色》的拆分部首是疒 (病) ,言 (言語),亻 (人) ,色 (色彩)。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組成分,它可以拆分為疒 (病) +言 (言語) + 亻 (人):疾 + 言 + 倨 + 色。
《疾言倨色》最早出自《後漢書·耿秉傳》:“才高意疾言倨色。”
耿秉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文學家,他的才華出衆,但言辭尖刻刺人,态度傲慢自大。後來,人們就用“疾言倨色”來形容那些直言不諱、傲慢自負的人。
《疾言倨色》的繁體字為“疾言傲色”。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沒有特别區别于現代漢字的寫法。
他的才華出衆,但常常用疾言倨色批評他人。
她傲慢自負的言辭常常帶有疾言倨色的味道。
疾言:尖銳批評他人的話語
倨色:傲慢自負的舉止和态度
尖酸刻薄
言辭犀利
溫和言辭
謙遜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