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穩定。《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其所以務崇小惠,必以其父新死,自度衰微,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故彊屈曲以求民心,欲以自安住耳,寧是興隆之漸耶!”
(2).安心住下。 魯迅 《彷徨·祝福》:“況且,一想到昨天遇到 祥林嫂 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安住是漢語中具有多重釋義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義項 "安"表安定、安穩,"住"指停留、居留,組合後形成"安定居留"的本義。該用法最早見于佛經翻譯,如《法華經·方便品》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強調身心穩固的物理狀态(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引申義項
禅修術語:特指修行者達到"心不散亂"的入定狀态,《大智度論》卷十七有"安住禅定中"的表述,體現佛教哲學對精神境界的專指(來源:《佛學大辭典》)。
現代轉義:在當代漢語中衍生出"沉浸式體驗"的新語義,常見于文學創作語境,如"安住于詩歌構築的意象世界",此處強調主體與客體的深度交融(來源:《現代漢語用法詞典》)。
三、方言變體 在閩南語體系中,"安住"保留古漢語"安居樂業"的完整語義,《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收錄該詞條,标注發音為"an-tsū",特指家庭生活的安定狀态(來源:台灣教育部閩南語詞典數據庫)。
以下是“安住”一詞的詳細解釋,綜合不同語境和來源:
穩定
指事物或狀态保持穩固,如《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中“欲以自安住耳”,強調通過策略實現局勢穩定。
安心居住
指在某一處所安定下來,如元曲《東牆記》中“足下既要安住”,或魯迅《彷徨·祝福》中“不能安住”的現代用法。
在佛教語境中,“安住”指超越二元對立的直接體認狀态:
若有進一步探究需求,可查閱佛學典籍或語言學文獻。
白鹳敗家相幫船悲楚博明長馬朝綱誠惶侈滿春盛翠瓊存濟撣軟等值線電磁屏蔽疊繼第二流方棱犯諱分權撫畜高結關閡海涸石爛活物降聖谏苑礁石羁鞚金鱗九華雲赍裝口袋戰術褲腰藍菜牢姐力倍功半另日靈訓陸上罵爹罵娘慢件昧薆明若觀火内珰年高德劭年載迫狹乾霍亂千年蔡清虛殿親昵生産能力隨牙談證梯山架壑陀羅尼衾偉瑰威澤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