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敗草粗秕。 唐 劉禹錫 《說骥》:“伯氏佐戎於朔陲,獲良馬以遺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飲之污池。”
“稊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稊”和“秕”兩字的含義來理解:
稊(tí)
本義為“草名”,類似稗子一類的植物,常指田間雜草。在古漢語中,“稊”也用于比喻微小的、不重要的事物。例如《莊子·秋水》中“稊米之在太倉”,形容極其渺小。
秕(bǐ)
指不飽滿或空殼的谷粒(),引申為“無用之物”或“敗壞的人或事物”。如《左傳》中“用秕稗也”,将“秕”與“稗”(雜草)并列,均指無價值的東西。此外,“秕”也用于形容政事不善,如“秕政”指弊政。
綜合詞義:
“稊秕”可理解為雜草與空谷的合稱,比喻無用、低劣或有害的事物。其含義與“秕稗”(敗壞無用之物)相近,但使用更罕見。例如,可形容徒有其表卻無實質的人或事物,或指社會中的糟粕。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具體語境需結合古籍或特定文獻分析。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左傳》等典籍或權威辭書。
《稊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廢棄的谷物或雜草”。通常用來形容廢物或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稊秕》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禾”和“秕”。
“禾”是代表莊稼的部首,它在《稊秕》中的位置是在左邊。
“秕”是代表稻谷的部首,它在《稊秕》中的位置是在右邊。
《稊秕》共有10個筆畫。
《稊秕》最早出現在《易經·系辭篇》中,是一個古代的諺語。在古代農業社會中,農民在收割莊稼的時候,會将谷物中的雜草和廢棄的種子挑出來,這些雜質被稱為“稊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形容廢物或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稊秕》的繁體字為《穢糭》。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莊稼的部首“禾”有多種變形,根據不同的版本和書法風格,它可能會被寫成“禾”、“卄”或者“林”。
稻谷的部首“秕”在古代寫法中常常寫成“卩”。所以在古時候可能會看到類似“禾卩”的寫法。
1. 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稊秕上。
2. 這些廢舊家具就像是房間裡的稊秕,需要丢棄掉。
稊秕堆、稊秕草、稊秕屑
雜草、廢物、垃圾
珍寶、寶貝、寶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