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稊秕的意思、稊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稊秕的解釋

敗草粗秕。 唐 劉禹錫 《說骥》:“伯氏佐戎於朔陲,獲良馬以遺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飲之污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稊秕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稊”和“秕”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無價值或無用之物,常用來比喻糟粕或廢物。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構成及經典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一、單字本義解析

  1. 稊 (tí)

    • 本義:一種形似稗子的雜草,籽實細小。《說文解字》釋為“稗也”,即田間有害的雜草。
    • 引申義:因其無食用價值且危害莊稼,引申為卑微無用之物。如《莊子·秋水》中“稊米之在太倉”,喻指渺小。
  2. 秕 (bǐ)

    • 本義:指谷物中空癟、不飽滿的子粒。《說文解字》注:“不成粟也”。
    • 引申義:泛指虛浮無實之物或劣質品。如《尚書·仲虺之诰》“若粟之有秕”,比喻瑕疵。

二、複合詞“稊秕”的釋義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莊子·逍遙遊》:

    “是其塵垢秕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雖未直用“稊秕”,但“秕糠”與之同義,喻指無價值之物。

  2. 王安石《寓言》詩:

    “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稊秕保前戒。” 以“稊秕”警示浮華虛名之害。


四、常見誤辨

需注意“稊”易與“稗(bài)”混淆:“稗”為稻田惡性雜草,而“稊”泛指雜谷,二者均屬有害,但“稊”更強調“瑣碎無用”(《玉篇》。現代漢語中,“稊秕”雖罕用,但“糠秕”“糟粕”等近義詞仍活躍。


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2. 《莊子》(戰國·莊周)
  3. 《尚書》(先秦典籍)
  4.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章炳麟)
  5. 《臨川先生文集》(宋·王安石)
  6. 《說文句讀》(清·王筠)
  7. 《玉篇》(南朝·顧野王)

網絡擴展解釋

“稊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稊”和“秕”兩字的含義來理解:

  1. 稊(tí)
    本義為“草名”,類似稗子一類的植物,常指田間雜草。在古漢語中,“稊”也用于比喻微小的、不重要的事物。例如《莊子·秋水》中“稊米之在太倉”,形容極其渺小。

  2. 秕(bǐ)
    指不飽滿或空殼的谷粒(),引申為“無用之物”或“敗壞的人或事物”。如《左傳》中“用秕稗也”,将“秕”與“稗”(雜草)并列,均指無價值的東西。此外,“秕”也用于形容政事不善,如“秕政”指弊政。

綜合詞義:
“稊秕”可理解為雜草與空谷的合稱,比喻無用、低劣或有害的事物。其含義與“秕稗”(敗壞無用之物)相近,但使用更罕見。例如,可形容徒有其表卻無實質的人或事物,或指社會中的糟粕。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具體語境需結合古籍或特定文獻分析。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說文解字》《左傳》等典籍或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啭千聲壁居币泉敝绨惡粟嬖豔不屑一顧不雅菜馔超聲波酬奉醇冽單務燈炬洞洩冬至點耳鼓額手慶峨嶪方桌繁鬧飛錢憤愠幹九高歡肱支公粥搆虐固項函牍號令如山號恸後記甲世砊礚裡面黎玄籠利蟒服埋天怨地矛盾梅天迷着磨合輕如鴻毛覃心求哀秋毫見捐球齡曲畏山雞照影松髓貪生推曆脫營旺勢圍聚浘浘詳敬細部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