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和旗。古代軍中用以指揮戰鬥的工具。《管子·輕重乙》:“鼓旗未相望,衆少未相知,而 萊 人大遁。”《史記·封禅書》:“祠 蚩尤 ,釁鼓旗。”《宋史·禮志二四》:“分騎士數千為左右翼,節以鼓旗。”
“鼓旗”是古代軍事指揮中的重要工具,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鼓旗”由鼓和旗組成,是古代軍隊用于指揮作戰的兩種核心工具。鼓通過聲音傳遞指令,旗通過視覺信號協調行動,二者結合形成完整的指揮系統。
二、功能與作用
三、曆史文獻例證
四、文化延伸
鼓旗不僅是實用工具,還衍生出儀式功能,如祭祀、閱兵等場合使用,成為古代軍事文化的标志性符號。
參考資料:綜合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解析(詳見、3、5、6)。
鼓旗是一個漢字詞語,多用作動詞,指的是敲擊或擊打旗子,以示将要行進或進行某種活動。
鼓旗的部首是鼓,總共有12個筆畫。
鼓旗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運》一章:“安用旌旗鼓;相佐世哉!”。表示在古代的軍事行動中,鼓旗常常被用來指揮軍隊的出征或進軍。
鼓旗的繁體字為「鼓旗」。
在古代,鼓旗的寫法并非始終如今天的「鼓旗」,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早在甲骨文時期,鼓旗的寫法為「手」和「川」組合;而在金文中,「手」的形狀變成了「人」,與「川」組合成的「舛」,表示持旗人的形象。隨後,在漢代的隸書中,「舛」逐漸變化為「鼓」,成為現在的部首。在《說文解字》中,鼓旗的正字法定為「鼔旗」,但在日常使用中逐漸簡化為「鼓旗」。
1. 将軍騎着高頭大馬,手持長戈,鼓旗而前。
2. 鼓旗聲響徹雲霄,士兵們紛紛列隊準備出發。
鼓舞、旗幟、鼓動、旌旗、鼓掌
打旗、擊鼓、鳴鑼喝彩
收旗、縮鼓、噤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