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棰的意思、鞭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棰的解釋

(1).鞭子。亦用作比喻。《國語·吳語》:“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漢 劉向 《說苑·談叢》:“騏驥日馳千裡,鞭箠不去其背。” 歐榘甲 《新廣東》五:“鄙人雖淺陋,願執鞭箠為馬前卒。” 何其芳 《一個平常的故事》:“讓我的歌唱變成鞭箠。”

(2).鞭打。《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後傳》:“宮人盜者,即時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隱情。”《太平廣記》卷四八6*九引 唐 無名氏《冥音錄》:“幼時,每教其藝,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終莫究其玅。”《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明日主人尋究,定遭鞭箠。” 劉師培 《悲佃篇》:“若輸稅逾期,則鞭箠之慘,無異于公庭。”

(3).比喻督促、勉勵。 梁啟超 《中國積弱溯源論》第一節:“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從而崇拜之擁護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書<貨殖傳>後》:“方 秦始皇 統一區夏,鞭箠夷蠻,雄略震乎當世。”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鞭棰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鞭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個層面解析,結合古籍及現代文獻用例說明:

  1. 本義與比喻
    指“鞭子”,常引申為比喻性工具。例如《國語·吳語》中“鞭箠使之”以鞭子象征驅使手段;近代歐榘甲《新廣東》用“執鞭箠為馬前卒”表達追隨者的謙稱。

  2. 動作層面:鞭打
    直接表示用鞭子抽打的行為。如《東觀漢記》記載“不加鞭箠”描述對宮人的懲罰方式,《太平廣記》亦有用例說明體罰場景。

  3. 抽象含義:督促與勉勵
    比喻精神層面的激勵,如梁啟超在《中國積弱溯源論》中批判盲目服從時提到“鉗制我而鞭箠我者”,暗含思想控制的意味。

  4. 引申義:征服與控制
    強調通過強力手段實現支配,如《說苑·談叢》以“鞭箠不去其背”暗喻對人才的控制,現代作家何其芳則用“讓歌唱變成鞭箠”表達對社會的批判性影響。

需注意該詞在古籍中多寫作“鞭箠”(“箠”同“棰”),現代語境下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鞭棰"這個詞的意思是用鞭子或棍棒打擊或懲罰人。它的部首是"革"和"木",總共有13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刑罰場景。在繁體字中,"鞭棰"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在古時候,"鞭棰"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構成部分仍然是"革"和"木"。一個例句可以是:"罪犯在國家法庭受到了嚴厲的鞭棰懲罰。" 組詞方面可能包括"鞭打"、"棍鞭"、"鞭笞"等。至于近義詞,可以有"鞭笞"、"鞭撻";而反義詞可能是"獎勵"、"贊賞"等。希望這些信息能滿足你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