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 魯 人有與 曾參 同姓名者殺6*人,人告其母曰‘ 曾參 殺6*人’,其母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參 殺6*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 曾參 殺6*人’,其母投杼下機,踰牆而走。夫以 曾參 之賢與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後因以為典實,謂讒言多,使人惑亂。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詩:“衆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憤憤俗閒,不辨僞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讒言三至,慈母不親漢語 快速查詢。
“讒言三至,慈母不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謠言、信任危機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意思:如果關于某人的讒言(诽謗性謠言)被反複傳播多次,即使是慈愛的母親也會對其産生懷疑,不再親近。
深層内涵:比喻謠言重複多次後,具有強大的迷惑性和破壞性,足以動搖最親密的人際關系,警示人們需明辨是非、理性判斷。
此成語出自《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中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與曾參(孔子弟子,以孝行聞名)同名的人殺了人。第一次有人告訴曾母“曾參殺人”時,她鎮定自若,繼續織布;第二次又有人來報,她仍不為所動;但第三次再有人傳話,曾母終于驚慌失措,丢下織布機翻牆逃走。
司馬遷借此說明:即便是曾參這樣品德高尚的人,若被多次诽謗,連最信任他的母親也會動搖。
三國時期曹植在《當牆欲高行》中化用此典,寫下:
“衆口可以铄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此處将典故與“衆口铄金”并列,強調輿論的殺傷力,暗喻自己被兄弟猜忌、君主疏遠的政治困境。
類似成語包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曹植詩作《當牆欲高行》。
“讒言三至,慈母不親”是一句古代成語,意指當謠言或诽謗達到了一定程度時,即使是最慈愛的母親也會因為被惡意的诋毀而對自己的子女變得冷漠或不信任。
拆解部首和筆畫:
“讒言三至,慈母不親”共有7個漢字。其中,“讒”字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9。而“言”字的部首是言,筆畫數為7。所以,“讒”字可以拆分為“言”和“禾”兩個部分。同理,“至”這個字的部首是至,它的筆畫數為6。而“至”字沒有可以再拆分的部分。
“慈”字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0。而“心”字是不能再拆分的。同理,“母”字的部首是比,它的筆畫數為5。而“比”字的部首是比,它的筆畫數為4。
來源:《論語·顔淵》中有一句“終日言不達,則務于讒言也”,對應的句子是“讒言三至,亡人無救矣”。“讒言三至,慈母不親”的意思是當惡意的謠言或诽謗重複傳播三次時,人們的信任和親情就會被逐漸破壞,甚至親人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而疏遠。
繁體字:謗言三至,慈母不親(bàng yán sān zhì, cí mǔ bù qīn)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法确切得出,但《漢字源流字典》中收錄了《慈》字的古代字形,兩個字母“哀”被放在一起形成“慈”。而《讒》字的古代字形沒有提及。
例句:傳言在村中傳播了三次之後,兄弟間開始産生嫌隙,體現了諺語“讒言三至,慈母不親”的深刻含義。
組詞:母慈子孝、讒言四起、不勝母威等
近義詞:惡言相向、暗箭傷人
反義詞:真心相待、真誠親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