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出祁山的意思、六出祁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出祁山的解釋

傳說 三國 蜀 諸葛亮 曾六出 祁山 攻 魏 。按 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 祁山 僅兩次。 後主 劉禅 建興 六年(公元228年)攻 祁山 ,戰于 街亭 ; 建興 九年圍 祁山 。其馀出 建威 ,在 祁山 附近,出 散關 、守 城固 、出 斜谷 ,皆經 漢中 一帶。參閱《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演義》第一二○回:“ 孔明 六出 祁山 前,願以隻手将天補;何期曆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兒女英雄傳》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盡癡心六出 祁山 。”相聲《歪批三國》:“甲:‘ 諸葛亮 三出 祁山 。’乙:‘唉,“六出 祁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出祁山

釋義

“六出祁山”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北伐曹魏,六次率軍出師祁山(今甘肅禮縣東)的典故。該詞現多比喻堅持不懈、屢敗屢戰的精神,亦用于形容耗費心力卻未達目标的努力。

曆史背景

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于公元228年至234年間共發動五次北伐(史稱“五出祁山”),但《三國演義》藝術化增為“六出”,形成民間廣泛傳播的典故。祁山地處隴右要沖,是蜀軍北伐的軍事要道,諸葛亮意圖以此為據點進取關中,但因糧草不繼、戰術受限等原因未能成功。

史實與演義的差異

文化意義

該典故衍生出成語“六出祁山”,強調持之以恒的精神,亦暗含對時運不濟的慨歎。例如:

“他像六出祁山的諸葛亮,雖未成功,卻赢得了後世敬仰。”

權威參考文獻

  1. 《三國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曆史大辭典·三國史》
  3. 《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校注本)
  4. 甘肅地方志《隴右軍事地理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

(注:以上釋義綜合正史記載、文學演變及文化影響,符合學術規範。截至2025年,相關研究可參考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六出祁山”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代稱,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釋義

“六出祁山”字面指諸葛亮六次從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出兵伐魏,但實際曆史記載中,諸葛亮僅兩次真正從祁山出兵,其餘四次為其他路線。該詞因《三國演義》的文學渲染而廣為人知,成為北伐的象征性說法。


二、曆史背景

  1. 時間範圍:公元228-234年,諸葛亮共發動六次北伐,其中:
    • 兩次出祁山:第一次(228年)因馬谡失街亭退兵,第五次(231年)因糧草不濟撤退。
    • 其他路線:包括散關、斜谷等,均未成功。
  2. 戰略目标:貫徹《隆中對》的“北定中原”計劃,試圖通過奪取隴右地區建立根據地,再圖關中。

三、史實與文學的差異

類别 史書記載(如《三國志》) 《三國演義》描述
祁山出兵次數 2次 6次
失敗原因 後勤不足、地形不利 天意、命運
影響力 實際戰果有限 塑造諸葛亮“鞠躬盡瘁”形象

四、地理與戰略意義

祁山位于甘肅禮縣,是蜀軍北上的關鍵通道。諸葛亮選擇繞道祁山而非直接穿越秦嶺,主要考慮:

  1. 水路補給:西漢水可運輸糧草。
  2. 削弱關西:先平定隴右諸郡,再圖關中更穩妥。
  3. 避免硬仗:避開魏軍重兵防守的秦嶺防線。

五、文化影響

該詞現多用于形容堅持不懈但未竟全功的努力,例如:“他像六出祁山般嘗試攻克技術難題”。需要注意的是,此用法源自小說演義,與真實曆史存在差異。

擴展閱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與北伐軍事路線圖(可參考《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及甘肅祁山堡遺址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期棗把火逼使钹子殘年暮景岑牟春秋科村戲答允第三紀東使洞天聖酒将軍藩屬風從響應富父輔助工人隔牆人廣莫果枝交換台教主舊德戢息镌印舉止不凡亢旱爛柯山類别樂頭糧重麟符林薮莅阼鸾觞賣法市恩祢廟闵仁凝絕偶犯仁笃日三竿冗阘神異師道試法豎箜篌蜀石四天泰否泰娘棠梨館圖箓外圓内方枉渚甕聲甕氣誣誕五供小社熙冰洗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