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師法。指老師的學問或技藝體系。《漢書·匡衡傳》:“ 望之 奏 衡 經學精習,説有師道,可觀覽。”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師法》:“數十年前,士人多能持師道,以訓弟子。”
(2).為師之道。《後漢書·桓榮傳》:“臣師道已盡,皆在太子,謹使掾臣 氾 再拜歸道。” 宋 陳亮 《廷對策》:“後世之所謂明君賢主,于君道容有未盡,而師道則遂廢矣。”
(3).指師之地位、作用以及尊師之風尚。 唐 韓愈 《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魯迅 《書信集·緻曹聚仁》:“古之師道,實在太尊,我對此頗有反感。”
“師道”是一個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其内涵可從多個層面解讀,綜合高權威性來源(如、、)及補充文獻,具體解釋如下:
“師道”指與教師相關的原則、規範及文化傳統,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師法傳承
為師之道
社會尊師風尚
當代“師道”更注重教師内外人格的統一:
“師道”既是教師個人修養與職業規範的結合,也是社會文化對教育價值的認同。其核心在于通過教育實現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平衡,這一理念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師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師”和“道”兩個部分組成。
“師”字的部首是“帀”,總共有八個筆畫;
“道”字的部首是“辵”,總共有十二個筆畫。
師道一詞最早出自《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其中,“道”即指“道德”、“理念”,而“師”則代表“教導者”、“引導者”。
師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師道”。
在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複,師道的古漢字寫法為“師導”。字形整齊,線條優美。
他以身作則,用真心诠釋了師道的真谛。
師長、師生、道德、道義、道理、道家
師道的近義詞有:教育、導師、引導、教誨。
師道的反義詞有:學徒、學員、從徒、違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