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麐符”。古代朝廷頒發的麟形符節。《新唐書·車服志》:“皇太子監國給雙龍符,左右皆十。兩京、 北都 留守給麟符,左二十,右十九。”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上:“虎節麟符抛不得,卻将清景付閒人。” 明 陸采 《懷香記·奉诏班師》:“手握麟符寄獨專,宣揚聖諭務安邊。” 清 陳裴之 《香畹樓憶語》:“玉帳佩麐符,曾見 潞州 傳記室;蘭臺抛鳳管,空教司馬憶清娛。”
麟符,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重臣的兵符或信物,通常以麒麟形象為飾,象征極高的權力與身份。其核心含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麟符(lín fú)指雕刻麒麟紋樣的符節。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為“麟形符節”,見于卷12,頁891(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符節制度始于周代,麟符形制成熟于唐代。唐高宗始創“麒麟符”,與虎符并行,授予一品以上武官及節度使。
唐代符節分等級:太子用玉麟符,親王用金麟符,國公用銀麟符,體現宗法禮制。
持麟符者可憑此調動軍隊,如《新唐書·職官志》載:“節度使受命賜雙旌雙節,麟符調兵。”
麟符代表“君權神授”,麒麟的仁獸屬性暗喻統治者以仁德治國。
詩詞中常以“麟符”代指功勳,如陸遊詩雲:“腰間麟符懸紫绶,掌上虎節鎮雄藩。”
麒麟象征太平盛世,麟符隱含帝王對“河清海晏”的政治期許(《宋史·輿服志》)。
“麟符”一詞包含雙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演變和文學語境理解:
一、本義:古代符節制度中的實物 指古代朝廷頒發的麟形符節,屬于官員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其功能類似虎符,主要用于:
二、引申義:文學中的比喻象征 因麟為傳說中的祥瑞神獸,符象征珍貴信物,衍生出成語用法:
使用注意:本義多出現于史書典章(如《新唐書·車服志》),比喻義則用于文學作品或正式贊語。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避免混淆。
哀勸百廢暴蔑霸世杯筊表生布丁重整旗鼓垂拱楚剌出赀詞根歹話大倫道館調角東手接來西手去堕淚二三其操額賞規恢規賢矩聖姑熟亭皓齒明眸呼五白剪刀拐屐齒均差舉石鎖老媽子裂織鄰近流蘇螺岡羅袂露樸馬鞍鞽漭泱珻瑰黴爛扭搜女頭女陰皮包骨頭破伐潛神嘿規啓拆切向速度绮閣宂沓上甲商中壽材綀囊堂皇冠冕讨綏天裂地坼題主窪窞隈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