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又名 石室山 。在今 浙江省 衢縣 南。又 河南省 新安縣 、 山西省 沁縣 、 廣東省 高要縣 并有 爛柯山 ,皆相傳為樵夫遇仙處。 唐 劉禹錫 《衢州徐員外使君遺以缟紵兼竹書箱因成篇用答佳贶》詩:“ 爛柯山 下舊仙郎,列宿來添婺女光。”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廣東二·肇慶府》:“ 高峽山 、 爛柯山 在府東南四十六裡,一名 柯斧山 ,舊傳 王質 觀碁處,亦名 端山 ,峽之對山也。”參見“ 爛柯 ”。
“爛柯山”一詞包含地理名稱和文化典故兩層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源于晉代王質觀棋的傳說。相傳樵夫王質在衢州石室山砍柴時,偶遇仙人下棋,觀棋片刻後發現斧柄(柯)已腐爛,返回人間時已過數百年。此故事被載于《述異記》,後衍生出成語“爛柯”,比喻時光流逝、世事變遷,也暗含對潛藏機遇的感慨。
陸應旸《爛柯山》描繪其險峻幽邃:“殘星點點古松間,孤懸危磴透寒。青石似從天外落,翠岚飛入雨餘欄”(),展現仙山意境。
《爛柯山》是一個成語,意為世态炎涼、世風日下的景象。它用來形容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人心不古。
《爛柯山》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山,其中“木”是主導部首,表示與木相關;“山”是形狀部首,表示與山相關。
它的筆畫數目為9畫,其中“木”部為4畫,“山”部為5畫。
《爛柯山》這個成語來源于《莊子·秋水》篇,原文是“石榴裂。風飄草木旁,故物紛所匝而不知所主”,意為石榴破裂,風吹草木四處飄揚,使人無法辨認清楚物品的所有者。
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爛柯山」。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爛柯山》的古代寫法可以為「爛柯山」或「破柯山」,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含義相同。
他們說這個社區已經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爛柯山》,道德敗壞,各種犯罪行為屢見不鮮。
衰敗、日薄西山、頹廢、破敗
世風日下、風氣敗壞、人心不古
風清氣正、道德興盛、人心向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