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仙果名。《史記·封禅書》:“臣嘗遊海上,見 安期生 , 安期生 食巨棗大如瓜。”後因有“安期棗”之稱。 唐 元稹 《和樂天贈吳丹》詩:“冥搜 方朔 桃,結念 安期 棗。” 清 方文 《奉酬範質公司馬》詩:“東風柔櫓别江沙,送我 安期 棗似瓜。” 郭沫若 《董老行》:“傳食共分 秦侯 瓜,延年自有 安期 棗。”
“安期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本義
安期棗最初指傳說中的仙果,源自《史記·封禅書》中記載的仙人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的典故。此處的“棗”象征仙道之物,常被後世詩文引用以詠仙道或贊美珍稀瓜果(如唐代元稹、清代方文詩句)。
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衍生出“表裡不一”的比喻義,形容外表光鮮但内在低劣的事物或人。例如商品、服務或人的能力看似優秀,實則名不副實。
典故起源
據《史記》記載,方士李少君曾向漢武帝描述仙人安期生食用巨型棗子,後人将此與“仙果”“長生”意象結合,成為文學典故。
負面含義的形成
民間故事補充了安期生買棗受騙的情節:棗子外表豔麗卻口感苦澀,由此引申出批評“華而不實”的用法。
語境類型 | 示例 | 含義側重 |
---|---|---|
古典詩文 | “結念安期棗”“棗似瓜” | 詠仙道、贊瓜果珍奇 |
現代批評 | “這家店的包裝像安期棗,質量卻極差” | 強調外表與内在反差 |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漢典》的詞條詳述。
安期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四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安、期、棗。
部首:安(宀部)、期(月部)、棗(木部)。
筆畫:安(6畫)、期(12畫)、棗(9畫)。
《安期棗》這個詞來源于《漢書·藝文志》中的一則記載,描述了漢代古人以小棗為期間食物,用以支持安撫在位的政治家的場景。
繁體寫法:安棄棗。
在古代,漢字表達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安期棗》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無明顯差異。
例句:他在考試之前吃了一些安期棗,以維持身體和精神的平衡。
組詞:安靜、期待、棗樹。
近義詞:棗子、安撫、時期。
反義詞:危險、不期、杏林。
總結:
《安期棗》這個詞的意思指的是漢代古人以小棗為期間食物,用以支持安撫在位的政治家。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看出其由安、期、棗三個字組成,分别歸屬于宀部、月部和木部。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安棄棗。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安期棗》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一個例句用來描述使用《安期棗》這個詞的情境。此外,還列舉了一些與《安期棗》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