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六出祁山的意思、六出祁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六出祁山的解释

传说 三国 蜀 诸葛亮 曾六出 祁山 攻 魏 。按 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 祁山 仅两次。 后主 刘禅 建兴 六年(公元228年)攻 祁山 ,战于 街亭 ; 建兴 九年围 祁山 。其馀出 建威 ,在 祁山 附近,出 散关 、守 城固 、出 斜谷 ,皆经 汉中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第一二○回:“ 孔明 六出 祁山 前,愿以隻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儿女英雄传》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 祁山 。”相声《歪批三国》:“甲:‘ 诸葛亮 三出 祁山 。’乙:‘唉,“六出 祁山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六出祁山

释义

“六出祁山”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北伐曹魏,六次率军出师祁山(今甘肃礼县东)的典故。该词现多比喻坚持不懈、屡败屡战的精神,亦用于形容耗费心力却未达目标的努力。

历史背景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于公元228年至234年间共发动五次北伐(史称“五出祁山”),但《三国演义》艺术化增为“六出”,形成民间广泛传播的典故。祁山地处陇右要冲,是蜀军北伐的军事要道,诸葛亮意图以此为据点进取关中,但因粮草不继、战术受限等原因未能成功。

史实与演义的差异

文化意义

该典故衍生出成语“六出祁山”,强调持之以恒的精神,亦暗含对时运不济的慨叹。例如:

“他像六出祁山的诸葛亮,虽未成功,却赢得了后世敬仰。”

权威参考文献

  1. 《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国史》
  3. 《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注本)
  4. 甘肃地方志《陇右军事地理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

(注:以上释义综合正史记载、文学演变及文化影响,符合学术规范。截至2025年,相关研究可参考上述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六出祁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代称,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六出祁山”字面指诸葛亮六次从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出兵伐魏,但实际历史记载中,诸葛亮仅两次真正从祁山出兵,其余四次为其他路线。该词因《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而广为人知,成为北伐的象征性说法。


二、历史背景

  1. 时间范围:公元228-234年,诸葛亮共发动六次北伐,其中:
    • 两次出祁山:第一次(228年)因马谡失街亭退兵,第五次(231年)因粮草不济撤退。
    • 其他路线:包括散关、斜谷等,均未成功。
  2. 战略目标:贯彻《隆中对》的“北定中原”计划,试图通过夺取陇右地区建立根据地,再图关中。

三、史实与文学的差异

类别 史书记载(如《三国志》) 《三国演义》描述
祁山出兵次数 2次 6次
失败原因 后勤不足、地形不利 天意、命运
影响力 实际战果有限 塑造诸葛亮“鞠躬尽瘁”形象

四、地理与战略意义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是蜀军北上的关键通道。诸葛亮选择绕道祁山而非直接穿越秦岭,主要考虑:

  1. 水路补给:西汉水可运输粮草。
  2. 削弱关西:先平定陇右诸郡,再图关中更稳妥。
  3. 避免硬仗:避开魏军重兵防守的秦岭防线。

五、文化影响

该词现多用于形容坚持不懈但未竟全功的努力,例如:“他像六出祁山般尝试攻克技术难题”。需要注意的是,此用法源自小说演义,与真实历史存在差异。

扩展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与北伐军事路线图(可参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甘肃祁山堡遗址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棒杖半数背羣綳扒吊拷本洋驳难车船费称诉出洋大彻大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盗索迭意东抄西转椟丸讽令封豕腐敝覆问黼绣故方咍笑黄池蕙纕火急火燎静贞看不得课儿匡围枯克阔希怜眷辽东丁聆音察理緑头巾麻实梦奠拿班涅手尼干滂薄平衡破浪乘风魄兔浅微歧出歧入青缴青凌台契约荣椽辱游山君沈祠神融气泰送春童试桶子花亡友文画武两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