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屬國或屬地。 鄭觀應 《盛世危言·通使》:“邦交益固,聲威既壯,藩屬不敢有外向之心。”
“藩屬”是古代中國封建王朝政治體系中的重要概念,指中央政權下附屬的屬地或屬國。以下為詳細解釋:
藩屬指封建王朝通過朝貢體系或宗藩關系控制的地區或國家。這些地區在政治上依附于中央政權,需履行朝貢、稱臣等義務,同時接受中央的軍事保護和文化影響。
中國古代藩屬體系以朝貢制度為核心,典型例子包括:
藩屬關系不同于現代主權國家間的平等外交,而是一種等級化的“宗藩體系”,強調“華夷秩序”和文化認同。
若需了解具體藩屬國的曆史變遷或朝貢制度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上述來源中的擴展内容。
藩屬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封建時代中央政權控制下的各個藩國或者藩王統治的地區。藩屬地通常是在皇帝的封爵下成為他們的附庸國或者附屬州。
藩屬的拆分部首是艸(草字頭)和屍(屍字底),它們分别屬于植物部首和人體部首。藩屬共有14畫。
藩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唐代,它的使用與封建王朝對轄地進行行政區劃相關。藩屬是一個歸屬于中央政權,但在某種程度上又享有一定自治權的地區。藩國的存在既有助于中央政權穩定統一,又有利于藩國統治者的權力擴張。
藩屬的繁體字形為「藩屬」。
在古代,藩屬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例如,在秦漢時期,藩屬的寫法為「蕃屬」,明清時期則為「藩府」。
1. 在明代,江南地區被設置為中央政權的藩屬地。
2. 清朝時,台灣是中國的一個藩屬。
- 藩屬國:指由藩屬統治者領導的國家或地區。
- 藩鎮:作為藩屬的一個行政區劃單位,擁有一定自治權。
- 藩王:藩屬地的統治者或者領導人。
封朝、封疆、臣屬
宗主、附庸、附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