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谶符命之書。《後漢書·方術傳序》:“故 王梁 、 孫鹹 ,名應圖籙,越登槐鼎之任。” 李賢 注:“ 光武 以赤伏符文,拜 梁 為大司空,又以讖文拜 孫鹹 為大司馬。”《舊唐書·儒學傳下·柳沖》:“ 唐公 名應圖籙,動以信義,豪傑響應,天所贊也。”
“圖箓”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古代文獻和宗教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與含義
拼音為túlù(ㄊㄨˊㄌㄨˋ),字面意義為“圖谶符命之書”,指古代預言天命、吉兇的圖文典籍,多與帝王受命或政權更替相關。
曆史與文獻出處
“箓”的深層含義
“箓”本指帝王受命于天的神秘文書(如“高祖膺箫受圖”),後延伸為道教的符咒秘文(如“符箓”),兼具政治與宗教色彩。
相關詞語
建議:若需更權威的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道教大辭典》中的相關條目。
《圖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記錄、記載。古代常用于形容用圖畫的方式将事物詳細地記錄下來,如今泛指各種形式的記錄或記載。
《圖箓》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部首為“⺮”(竹字頭),右邊部首為“聿”(筆字旁)。
根據筆畫順序,拆分《圖箓》總共需要12筆。
《圖箓》最早見于《詩經·召南·草蟲》:“蚯蚓歲結,鳴鸠深箓。”意為蚯蚓每年結成一個環,鳴鸠傳授深沉的知識要秘而不宣。
《圖箓》的繁體字為「圖箓」,字形相似,隻是筆畫稍有變化。
在古書畫中,關于《圖箓》的描繪可追溯到古代字畫家的作品中。這些字畫往往以工筆細緻的手法,将事物的形态和特征細緻入畫。
1. 張教授以《圖箓》的方式詳細記錄了他的研究成果。
2. 這本百科全書是一部包含了各種專業領域知識的《圖箓》。
- 地圖:關于地理的《圖箓》。
- 畫冊:用圖畫形式記載的書籍。
- 記錄:詳細記載或保存信息的行為。
- 記載
- 記述
- 紀實
- 消逝:迅速過去或消失,無法記錄或記載。
- 遺忘:忘記,失去對事物的記錄或記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