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圖箓的意思、圖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圖箓的解釋

圖谶符命之書。《後漢書·方術傳序》:“故 王梁 、 孫鹹 ,名應圖籙,越登槐鼎之任。” 李賢 注:“ 光武 以赤伏符文,拜 梁 為大司空,又以讖文拜 孫鹹 為大司馬。”《舊唐書·儒學傳下·柳沖》:“ 唐公 名應圖籙,動以信義,豪傑響應,天所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圖箓”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谶緯學說和道教文化,指預示天命或祥瑞的圖谶符命。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與構成

    “圖箓”由“圖”與“箓”二字複合而成。

    • 圖 (Tú): 在此語境下,主要指“河圖”,相傳是黃河中龍馬背負的神秘圖案,被視為聖王受命的祥瑞征兆。也泛指其他預示天命、王朝興替的神秘圖谶或祥瑞圖譜。
    • 箓 (Lù): 本指記錄、簿籍,特指道教中的秘文符箓,被認為具有神力,能召神役鬼、祈福禳災。在帝王受命的語境中,“箓”指上天賜予的符命、憑證,象征統治的合法性。

      因此,“圖箓”合稱,核心含義是象征天命所歸、王朝興替或神聖力量的神秘圖谶與符命文書。它被視為天意的顯現,是政權合法性和神聖性的重要依據。

  2. 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圖箓”觀念盛行于漢代谶緯之學興起的背景下。谶緯是附會儒家經典、預言吉兇禍福的學說,“圖箓”常與之結合,成為論證帝王受命于天的重要工具。例如,史書中常見“受命之符”、“赤伏符”等記載,均屬“圖箓”範疇。光武帝劉秀就曾利用《赤伏符》的谶語(“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來證明自己稱帝符合天意。

    在道教中,“圖箓”則演化為一種重要的宗教文書。道教認為,傳授特定的“圖箓”是确立師徒關系、賦予道士行法資格的關鍵儀式。這些“圖箓”被認為蘊含着神靈的名諱、形象和力量,是道士溝通神明、施行法術的憑證。

  3. 象征意義與引申

    “圖箓”超越了具體的圖文形式,成為一種天命所歸、祥瑞降臨或神聖授權的象征符號。它代表着:

    • 政權的合法性: 新王朝建立或帝王登基時,常宣稱獲得“圖箓”作為“受命于天”的證據。
    • 神權的授予: 在道教中,接受“圖箓”意味着獲得神靈的認可和法力。
    • 祥瑞與預兆: 被視為預示未來、昭示吉兇的神秘現象。

      因此,“圖箓”一詞常與“符命”、“谶緯”、“祥瑞”、“受命”等概念緊密關聯。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對“圖箓”的詞源、基本含義及曆史用例有權威收錄和解釋。
  2. 《後漢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如《光武帝紀》等篇章詳細記載了漢代帝王利用圖谶符命(圖箓)确立合法性的史實。
  3. 王明道《谶緯與漢魏六朝政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系統論述了谶緯(包含圖箓)在漢魏六朝政治變遷中的作用和影響。
  4. 《隋書·經籍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在子部谶緯類、道經類的著錄中,反映了“圖箓”類文獻在當時的流傳和分類情況。
  5. 李養正《道教概說》 (中華書局): 對道教符箓的起源、種類、功能及傳授儀式有清晰闡述,是理解道教“圖箓”的重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圖箓”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古代文獻和宗教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拼音與含義
    拼音為túlù(ㄊㄨˊㄌㄨˋ),字面意義為“圖谶符命之書”,指古代預言天命、吉兇的圖文典籍,多與帝王受命或政權更替相關。

  2. 曆史與文獻出處

    • 在《後漢書》中記載:“王梁、孫鹹,名應圖籙”,意指人名與圖箓預言相符,暗合天命。
    • 《舊唐書》也提到“唐公名應圖籙”,用于佐證李唐政權的正統性。
  3. “箓”的深層含義
    “箓”本指帝王受命于天的神秘文書(如“高祖膺箫受圖”),後延伸為道教的符咒秘文(如“符箓”),兼具政治與宗教色彩。

  4. 相關詞語

    • 圖谶:類似圖箓,以圖像或文字預言未來的典籍。
    • 符箓:道教用于驅邪祈福的符號文書,與圖箓同源但用途不同。

建議:若需更權威的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道教大辭典》中的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寶山八大胡同百鍊剛博聞強記差彊人意楚害慈隱打家賊調離頓了恩紀煩瑣伐生幹部學校高彩歌賣貫船鬼泣神號貴資孤照捍馬弘亮紅藕黃口晃瀁錦簇花團警露兢憂進候機要絕學跨有老身長子亂謀漉池陸郎率厲盲從瞞隱茅土靡敝忸忕瓶罍破銅爛鐵蒲平千佛洞千戶栖迹跂立清澈權宜之計裙網如獲至寶灑墨上空瘦香嬌霜氣橫秋四座鎖黛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