钹子的意思、钹子的詳細解釋
钹子的解釋
即钹。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胡部》:“合曲時亦擊小鼓鈸子,合曲後立唱歌。”
詞語分解
- 钹的解釋 钹 (鈸) ó 銅質圓形的打擊樂器,兩個圓銅片,中心鼓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可以穿綢條等用以持握,兩片相擊作聲。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子的解釋 子 ǐ 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 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 動物的卵:魚子。蠶子。 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 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 *
網絡擴展解釋
“钹子”是打擊樂器“钹”的俗稱,常見于民間音樂和戲曲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結構與材質
钹子由兩片圓形銅片組成,中央有半球形凸起(稱為“碗”或“帽”),碗頂有孔用于穿繩或布條以便手持。其材質多為響銅,通過兩片相擊振動發聲,音色宏亮渾厚。
-
曆史淵源
钹源于西亞,約公元4世紀隨《天竺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隋唐時期廣泛應用于宮廷樂舞,明清後成為戲曲重要伴奏樂器。敦煌壁畫和五代石刻中均有擊钹形象,印證其悠久曆史。
-
應用場景
钹子不僅是傳統民族音樂、吹打樂的核心樂器,還廣泛用于民間歌舞、地方戲劇(如昆曲)及宗教儀式。不同地區對钹的稱呼略有差異,如北方多稱“镲”,南方則稱“钹子”。
-
文化意義
作為跨文化傳播的樂器,钹子融合了印度、中亞與中國本土音樂特色,既是藝術表達工具,也承載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印記。
網絡擴展解釋二
《钹子》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種古代樂器,也叫铙钹。它由兩個銅質碗狀樂器組成,可以敲擊或搖動以發出聲音。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它的部首是钅(金),它的筆畫數是10。
關于《钹子》這個詞的來源,它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在古代,它是用來表演音樂和舞蹈的樂器,常常出現在宮廷和宗教儀式中。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成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器材,廣泛用于各種場合。
在繁體字中,钹子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钹子》這個詞的寫法相對穩定,沒有出現太大變化。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來說明《钹子》這個詞的用法:
他手中持着钹子,夾雜着悠揚的音樂聲,烘托出整個演出的氣氛。
與《钹子》相關的組詞有:钹敲、鼓钹、铙钹聲等。
與《钹子》相近的詞是:铙、钹、鳴钹等。
與《钹子》相反義的詞目前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它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