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涖祚 ”。帝王登位執政。阼,帝王嗣位或祭祀時所登的台階。《禮記·文王世子》:“ 成王 幼,不能涖阼。 周公 相,踐阼而治。” 鄭玄 注:“涖,視也。不能視阼階,行人君之事。” 清 杭世駿 《質疑·諸史問目答羅鼎臣》:“逮後 哲宗 涖祚, 夏 主 秉常 來求 藺州 、 米脂 等五砦。”
“莅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解釋:
帝王登基執政
指君主正式即位并開始統治。例如《禮記·文王世子》記載:“成王幼,不能涖阼。周公相,踐阼而治。”,其中“涖阼”即指成王因年幼無法親政,由周公代理。
象征意義
“阼”作為台階,象征權力交接和統治合法性。帝王“莅阼”不僅是儀式,更代表對政務的掌控。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描述古代帝王即位場景,日常使用較少。相關詞彙如“莅臨”(表尊敬地到來)仍保留“莅”的敬語色彩。
“莅阼”強調君主通過登臨特定位置(阼階)實現權力合法化,兼具儀式性與政治性。
《莅阼》(lì z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踏入古代帝王殿堂,指擔任高位,履行君主職責”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莅的部首為艹,筆畫數為12;而阼的部首為阜,筆畫數為10。
《莅阼》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南郊曰血業,莅阼曰迎主”。這裡的“莅阼”指的是皇帝踏入宮殿的殿堂,履行君主的職責。
《莅阼》的繁體字為「蒞阼」。
在古代,「莅阼」的寫法略有不同:
莅:艹⻄戌,即「艹」作為部首,「⻄」作為偏旁,「戌」作為主體,寫法稍有不同。
阼:即「阜」作為部首,寫法相同。
1. 他在新的職位上莅阼之時,充滿着自豪和責任。
2. 老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還要傳授學生莅阼之道。
3. 當她作為首相莅阼時,希望能為國家帶來繁榮和進步。
莅臨、莅及、莅事、莅官、莅職、莅任等。
踏堂、踏阼、履職等。
違背、失職、辭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