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旱。《後漢書·楊賜傳》:“夫女謁行則讒夫昌,讒夫昌則苞苴通,故 殷湯 以之自戒,終濟亢旱之災。” 唐 韓愈 《禦史台上論天旱人饑狀》:“京畿諸縣,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清史稿·穆宗紀二》:“以畿内亢旱,撥 閩 、 廣 、 贛 釐捐三十萬, 浙 閩 海關洋稅三十五萬備賑需。”
“亢旱”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亢”和“旱”兩部分構成。從構詞法分析,“亢”本義為高、極,引申為過度、嚴重;“旱”指長期無雨導緻的幹旱現象。二者組合後,詞義強化為“極其嚴重的旱災”,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描述極端幹旱的自然災害,例如“赤地千裡,亢旱三年”(《元曲選·窦娥冤》)。
在詞性上,“亢旱”既可作名詞,表示幹旱的狀态(如“遭遇亢旱”),也可作形容詞,修飾災害程度(如“亢旱之年”)。該詞的語義特征包含三個維度:時間持續性(長期無雨)、空間廣泛性(大範圍受災)和後果嚴重性(引發饑荒等次生災害)。
權威典籍中,《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大旱,久旱”(1997年版第3卷第105頁),《現代漢語詞典》标注為“書面語用詞”(第7版第729頁)。在曆史語料中,《宋史·五行志》記載“紹興五年,江浙亢旱”;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專設“亢旱防災”章節,體現其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近義詞包括“大旱”“久旱”,反義詞為“洪澇”“霪雨”。當代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氣象研究報告或災害記載文獻,如《中國氣象災害大典》将其列為“特級旱災”的書面表述形式。
“亢旱”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旱情極其嚴重,幹旱異常,通常形容長時間無雨導緻的極端幹旱狀态。其發音為kàng hàn,屬于偏正式結構(亢+旱)。
最早見于《左傳·隱公二十二年》,記載春秋時期齊國遭遇大旱,田地幹涸、莊稼絕收,民衆生活困苦。後世文獻如《後漢書》、唐代韓愈的奏章中均有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後漢書》《左傳》及曆代奏章記載。
阿對泉奧趣傍蹊表徵簿吏菜市場産褥期尺樹寸泓楚越之急蔥楚到了大星扂楔頓了訪輯幹人宮燭官逋和愉畫壁徽班輝照狐狸湔刷踐蹋驕亢金鼇汫洲輯甯坑谷空單剌登哩登勞屈曆代露跣沒心腸末景評委峭澀绮紛罄困戎樞僧官山朵水耨兕觥碎催溯源桃笙恬默調峰同脈尪懦為意烏拉爾山脈閑厠小闆枭獸小忠霞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