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臨戰陣;從軍。《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今宜皇太後與朕暫共臨戎,速定丑虜,時寧東夏。” 南朝 梁 蕭統 《弓矢贊》:“弓用筋角,矢製良工,亦以觀德,非止臨戎。”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奎壯烈》:“其兄 忠烈公 明瑞 嘗殉節 滇 南 ,故 純皇帝 不欲使其臨戎。”
“臨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親臨戰陣或從軍作戰,多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臨戎”一詞兼具軍事行動與文學表達的雙重色彩,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昭明文選》等古籍。
《臨戎》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的是“接近或鄰近着邊境,臨近戰亂的地區”。該詞常用來形容處于危險環境中的地方。
《臨戎》這個詞由“丨”(丨是豎撇,表示“人”的意思)和“戈”(戈是兵器,古代常用于戰争)兩部分組成。
拆分筆畫:丨(1畫)+ 戈(4畫)= 5畫。
《臨戎》一詞最初出現在《尚書·大禹谟》中,據傳是大禹治水期間所用的一段。在古代,由于戰亂頻繁,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處于邊境地區的國家和地區。
《臨戎》的繁體字為「臨戎」。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古時候的《臨戎》字形寫作「臨戎」,在字形上稍有差異,但意義相同。
1. 這個地區處于臨戎之地,戰亂頻繁。
2. 鎮上的居民生活在臨戎環境中,經曆了很多苦難。
組詞:臨戎戰,臨戎面對,臨戎而出。
近義詞:靠近邊境,接近前線。
反義詞:遠離戰火,安定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