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臨戎的意思、臨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臨戎的解釋

親臨戰陣;從軍。《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今宜皇太後與朕暫共臨戎,速定丑虜,時寧東夏。” 南朝 梁 蕭統 《弓矢贊》:“弓用筋角,矢製良工,亦以觀德,非止臨戎。” 唐 李商隱 《漫成》詩之四:“不妨常日饒輕薄,且喜臨戎用草萊。”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奎壯烈》:“其兄 忠烈公 明瑞 嘗殉節 滇 南 ,故 純皇帝 不欲使其臨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臨戎是古代漢語中具有軍事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親臨戰陣”或“親自參與軍事活動”。該詞由“臨”(意為到達、面對)與“戎”(指軍事、戰争)組合而成,常見于史書及古代文學作品中。以下從三個維度作具體闡釋:

一、基本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謂親臨戰陣指揮作戰”,強調軍事統帥親赴前線的行為特征。該詞常見于二十四史記載,如《晉書·宣帝紀》載司馬懿“臨戎制勝,常有奇策”,凸顯将領親臨戰場的決策優勢。

二、詞義演變

  1. 軍事指揮層面:《宋書·武帝紀》載劉裕“每臨戎對寇,勇氣奮發”,保留原始軍事指揮含義
  2. 文學象征層面:南朝謝靈運《撰征賦》中“臨戎雅歌,不廢琴瑟”,引申為文人表達軍事抱負的修辭手法。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古代“為将之道,身先士卒”的軍事倫理,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特别指出:“古之名将,貴在臨戎親察”,反映傳統軍事文化對統帥實踐品格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臨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親臨戰陣或從軍作戰,多用于古代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文獻出處與用法


3.應用場景


4.相關擴展


“臨戎”一詞兼具軍事行動與文學表達的雙重色彩,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昭明文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墢田士不翼而飛辭簡義赅酢敗蹙浪搓手頓足丹霞點竄點翳定調鬥眼匪昵鳳钗風錘焚石附學生橄榄糖敢怒敢言鴻鶴紅妝鲸鼓精利敬挽寄治沮服寬斷老骥伏枥勞止馬蓮門下晩生棉花穣子密指寞寂女古歕山淺明七裡濑期盼溽景商品流通珊珊來遲省印詩才士倫停年格偷嘴外頭人挽歌郎王正月頑拙诿責撾阖無表雪王章無星秤項墜閑口說閑話仙藻齘齒寫心心浮氣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