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裡濑的意思、七裡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裡濑的解釋

在 浙江省 桐廬縣 南。兩山夾峙, 東陽江 奔瀉其間,水流湍急,連亘七裡,故名。北岸 富春山 ( 嚴陵山 )傳說為 東漢 嚴光 ( 嚴子陵 )耕作垂釣處。《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後人名其釣處為 嚴陵瀨 ” 李賢 注引 南朝 陳 顧野王 《輿地志》:“ 七裡瀨 在 東陽江 下,與 嚴陵瀨 相接,有 嚴山 。” 唐 白居易 《新小灘》詩:“江南客見生鄉思,道似 嚴陵 七裡灘 。” 宋 梅堯臣 《讀範桐廬述嚴先生祠堂碑》詩:“人傳 七裡灘 ,昔日來釣此。灘上水濺濺,灘下石齒齒。其人不可見,其事清且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裡濑是中國浙江省桐廬縣境内富春江上遊的一段著名水域,古稱“七裡灘”或“七裡泷”。其名稱由“七裡”和“濑”構成:“七裡”指河道長度約七華裡,“濑”在《漢語大詞典》中解釋為“沙石上流過的急水”,《水經注》亦記載“濑,急流也”,符合此處水流湍急、沙石嶙峋的地理特征。

從地理特征看,七裡濑兩岸山巒夾峙,形成“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碧水一條琴”的獨特景觀(《桐廬縣志》)。此地因東漢隱士嚴子陵曾垂釣于此而聞名,故又稱“嚴陵濑”,《後漢書·逸民傳》載“(嚴光)耕于富春山,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濑”。

在文學領域,七裡濑是南朝山水詩的重要意象。謝靈運《七裡濑》詩雲“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首次以詩歌形式确立其文學地位;孟浩然《經七裡灘》則描繪“疊嶂數百裡,沿洄非一趣”,印證了該地作為唐宋文人山水審美載體的地位(《全唐詩》卷一百五十九)。

網絡擴展解釋

“七裡濑”是一個具有地理、曆史和文化多重含義的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地理特征

七裡濑位于浙江省桐廬縣南部,是錢塘江上遊的一段水域,又名“七裡灘”“七裡泷”。因兩岸山巒夾峙,東陽江(富春江支流)奔湧其間,水流湍急,連綿七裡而得名。其自然景觀以“沙石急流、青山對峙”著稱,蘇轼在《行香子·過七裡濑》中曾描繪“水天清,影湛波平”“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的意境。


二、曆史典故

北岸的富春山(嚴陵山)相傳為東漢隱士嚴光(字子陵)的隱居垂釣處。嚴光拒絕漢光武帝劉秀的仕途邀請,選擇在此耕釣終老,因此七裡濑成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文化象征。後世文人如謝靈運、蘇轼等均在此留下詩作。


三、文學與衍生含義

  1. 詩歌意象:南朝詩人謝靈運在《七裡濑》中以山水抒懷,蘇轼則通過“過七裡濑”表達對自然與人生的哲思。
  2. 成語引申:在部分語境中,“七裡濑”被引申為“超凡能力或才華”的象征,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四、相關争議

部分資料提到七裡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但根據高權威文獻(如漢典、蘇轼詞注)及地理考證,主流觀點認為其位于浙江桐廬縣。可能因同名地點或記載偏差導緻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輿地志》《後漢書·逸民傳》等曆史文獻,或參考蘇轼《行香子·過七裡濑》的文學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暗鎖豹管變火蒇功穿夜存儲酢味打礬檔案凡闇孵化公賦苟惜歸居咍口橫眉瞪眼還将有喚問火冕呼嵩燋灼赍傳技道機帆船機筦金铎經術俊郎領牲靈誅龍頭鋸角漏眼不藏絲盧旺達冒炮沒對眉目明公正道排軋帕米爾高原起殇群雄逐鹿容奸乳光入馬焫燭擅政沈醇神聳飾非掩過噬負霜影艘次烏角巾鼯臘五色雲氣下節綫披兒小夜班息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