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辭簡要,意義完備。《清史稿·刑法志一》:“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辭簡義賅,易緻舛訛,於每篇正文後增用總注,疏解律義。”
“辭簡義赅”是一個漢語成語,由“辭簡”和“義赅”兩部分組成。其中,“辭”指言辭、文句,“簡”意為簡練;“義”指意義、内涵,“赅”表示完備、全面。整個成語強調用精簡的語言完整表達深刻的内容,常用于評價文章或話語既簡潔又精準,無冗餘卻内涵豐富。
從語義演變看,該成語可追溯至古代文論對“言”與“意”關系的探讨,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議對》提出“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缛為巧”,即主張語言應凝練而意義需周全。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學術寫作、公文撰寫等領域,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言辭簡練而意思完備”。
與近義詞“言簡意赅”相比,“辭簡義赅”更側重書面表達的嚴謹性,常見于文獻評述或語言規範性文本中。反義詞則包括“拖泥帶水”“冗詞贅句”等。在實際應用中,該成語體現了漢語表達追求“微言大義”的美學特征,如《禮記·經解》所言“屬辭比事而不亂”,即通過精當的言辭組織實現意義傳達的完整性。
“辭簡義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正确寫法應為“辭簡義赅”,也可作“言簡義赅”或“言簡意赅”(後者更常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含義
指語言或文字簡潔凝練,但表達的意義卻非常完整、深刻。強調用最少的詞彙傳遞最豐富的信息,避免冗長贅述。
2. 結構解析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褒獎性評價,如:
4. 注意事項
示例
這份合同條款辭簡義赅,既明确了雙方權責,又避免了歧義。
闇彰北衙步欄不謂不在行參辟撤守持籌斥黜打地鋪打虎牢龍大同得馬折足鼎真凍僵逗教端靖發起告月過宿債畫龍點睛滑珠輝焯賈舶機輪進狀積序皲裂具慶闿澤糠市晜孫冷金牋遼亂馬柱迷道名才木龍目圍難以為繼颞颥片兒會牽裾慶氏學七品茶泉石膏肓驅蹙人兒掃殿山腳省度式遏霜秈説真格的松乏土羵脫售未渠央文律羲皇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