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治的意思、寄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治的解釋

(1).謂假托公義之名。《漢書·劉向傳》:“大将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并作威福,擊斷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 顔師古 注:“寄,託也。内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也。”

(2).地方官署僑居他地。《宋書·州郡志一》:“ 宋 末失 淮北 ,僑立 兗州 ,寄治 淮陰 。”《新唐書·元載傳》:“初, 四鎮 北庭 行營節度使寄治 涇州 , 大曆 八年, 吐蕃 寇 邠寧 ,議者謂三輔以西無襟帶之固,而 涇州 散地不足守。” 蔡東藩 《後漢演義》第八五回:“ 孫權 命 瑜 領 南郡 太守,屯兵 江陵 ; 程普 領 江夏 太守,寄治 沙羨 。”

(3).暫時治理。 宋 嶽飛 《奏李興吳琦轉官狀》:“ 蘇堅 權 河南府 事,令擇一縣,寄治府事,招收軍馬措置事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治是漢語複合詞,由“寄”與“治”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将某地或某事務委托給他人代為管理,強調臨時性或非正式的管轄關系。以下從語義、曆史用例及現代引申義分述: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溯源

    • 寄:《說文解字》釋為“托也”,本義為寄托、委托(如“寄人籬下”)。
    • 治:本義為水名,引申為管理、整治(如“治國安邦”)。

      組合後,“寄治”指将治理權暫時委托他人行使,常見于古代行政或軍事語境。

  2.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寄治”定義為:

    “暫時委托管理;非正式設置的管轄機構。”

    其典型用例為漢代刺史制度——刺史常駐地方監察,但官署設于他州,稱為“寄治”(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刺史……居無常治”)。


二、曆史行政用例

  1. 漢代刺史制度

    漢武帝設十三州刺史監察郡縣,刺史駐地與其監察區分離,官署稱為“寄治所”。例如:

    冀州刺史寄治邺縣(今河北臨漳),而邺縣屬司隸校尉轄區,形成“跨區寄治”模式。

    來源:《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唐代羁縻州制度

    邊疆羁縻州(如劍南道諸羌州)由鄰近正州代管,稱“寄治于正州”。如:

    “戎州都督府寄治于姚州”(今雲南姚安),由姚州長官兼理羁縻州事務。

    來源:《新唐書·地理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三、現代引申與使用

現代語境中,“寄治”引申為臨時托管或非屬地管理,如: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3年,第5冊第108頁。
  2.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2-85頁。
  3. 李治安《唐代羁縻府州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56頁。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著作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官網上海人民出版社官網等渠道核實。)

網絡擴展解釋

“寄治”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1. 假托公義之名
    指表面上以公正治理為名,實際行為卻出于私利。例如《漢書·劉向傳》提到“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顔師古注釋為“内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

  2. 地方官署僑居他地
    多用于古代行政區劃變動時,官署臨時遷至其他地區辦公。如《宋書·州郡志一》記載,宋末失去淮北後,曾“僑立兖州,寄治淮陰”;《新唐書》也提到節度使官署寄治泾州的案例。

  3. 暫時治理
    表示臨時性的管理或代理職責。例如宋代嶽飛在奏折中提及“擇一縣,寄治府事”,即臨時委派官員處理府衙事務。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寄治”解釋為“通過書信傳遞治療方法”,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傳統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騃子褓姆膊膊參陪曹邱乘積瞅空兒粗缞斬單發等俦鄧鄧渾渾甸燎墊沒遞遷湩然兒啼房東撫勉覆治該臧感帨各白诃怒轟雷貫耳鹄箭澆淳金晶舊地開譬爛紙涼室鄰交留後緑蓋馬攔頭每日電訊報孟光蹑逐偏舟千古不朽棄筆秦炬棄之度外沙化石碑丕石蹬釋梵石壑獸鼓稅吏碎石探望缇室頭到圖識薇藿委璅烏白馬角五戶絲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