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假托公義之名。《漢書·劉向傳》:“大将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并作威福,擊斷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 顔師古 注:“寄,託也。内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也。”
(2).地方官署僑居他地。《宋書·州郡志一》:“ 宋 末失 淮北 ,僑立 兗州 ,寄治 淮陰 。”《新唐書·元載傳》:“初, 四鎮 北庭 行營節度使寄治 涇州 , 大曆 八年, 吐蕃 寇 邠寧 ,議者謂三輔以西無襟帶之固,而 涇州 散地不足守。” 蔡東藩 《後漢演義》第八五回:“ 孫權 命 瑜 領 南郡 太守,屯兵 江陵 ; 程普 領 江夏 太守,寄治 沙羨 。”
(3).暫時治理。 宋 嶽飛 《奏李興吳琦轉官狀》:“ 蘇堅 權 河南府 事,令擇一縣,寄治府事,招收軍馬措置事宜。”
“寄治”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假托公義之名
指表面上以公正治理為名,實際行為卻出于私利。例如《漢書·劉向傳》提到“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顔師古注釋為“内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
地方官署僑居他地
多用于古代行政區劃變動時,官署臨時遷至其他地區辦公。如《宋書·州郡志一》記載,宋末失去淮北後,曾“僑立兖州,寄治淮陰”;《新唐書》也提到節度使官署寄治泾州的案例。
暫時治理
表示臨時性的管理或代理職責。例如宋代嶽飛在奏折中提及“擇一縣,寄治府事”,即臨時委派官員處理府衙事務。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寄治”解釋為“通過書信傳遞治療方法”,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建議以曆史文獻中的傳統釋義為準。
《寄治》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意思是在信件或書籍中附上一些對人們生活健康的忠告或調理方法,或者對疾病的預防、治療等進行建議的文章。寄治也指以信件或書信形式,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憂慮等寄托或表達出來。
《寄治》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和「疒」。其中,「宀」是指字頭部分,代表寶蓋頭,表示與住宅、家庭和安定相關;「疒」是指字的右半部分,意味着疾病。《寄治》共有10個筆畫。
《寄治》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最早見于《莊子·外物》篇:“寄治者達治之也。”可以理解為,寄托思念之意。在繁體字中,「寄治」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寄治」這個詞的書寫形式可能稍有不同。在金文中,該詞的寫法類似于現代的「寄又」,表示通過寄信傳達。在篆書中,「寄治」的字形較為獨特,結構複雜。而到了隸書時代,「寄治」的字形逐漸趨于現代書寫形式。
1. 他在給我寫的信中寄治了一些生活的小竅門。
2. 這本書是一封寄治,給人們提供關于養生的方案和建議。
組詞:
- 寄信:通過郵寄方式發送信件。
- 治療:用藥物、手術或其他方法來糾正或消除疾病。
- 書寄:将書籍寄送給他人。
近義詞:
- 信箋:指寫有信件内容的紙張或書信紙。
- 書函:指寫有書信内容的信封。
反義詞:
- 收信:接收他人寄來的信件。
- 沒有相關的明确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