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寡斷。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體别》:“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 劉昞 注:“緩心寡斷。”
“寬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優柔寡斷,指人性格柔順、缺乏決斷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寬”和“斷”組成,但并非字面意義的組合,而是整體引申為“寡斷”之意,形容人處事猶豫不決、不夠果斷。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劉劭的《人物志·體别》:“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劉昞注:“緩心寡斷。”。這裡描述柔順之人因心性遲緩、寬和,導緻行事缺乏決斷。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人物品評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其近義詞為“優柔寡斷”,反義詞可對應“果決”“剛斷”等。
“寬斷”是古漢語中對性格特點的概括,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讨其哲學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人物志》相關研究。
《寬斷》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它的意思是寬厚理解,寬宏大量地對待别人的過錯,并且寬容地給予寬泛的處理。
《寬斷》的部首分别是「宀」和「斤」,其中「宀」表示跟房屋或住宅相關的意思,「斤」表示砍或刀劈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寬斷》總計有12畫。
《寬斷》源自于《孟子·盡心下》篇,引用了孟子的一句話:“恕乃綱,綱乃黨。先覺今試於予,視予有不試。斷予以寬。”
《寬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寬斷」。
根據《康熙字典》,古代寫作《寛斷》。
1. 領導的寬斷使得員工們更加積極工作。
2. 在處理争端時,我們需要寬斷的心态,不要輕易将對方置于困境。
3. 這位法官以寬斷著稱,他總是能夠公平地判決争議。
組詞:寬容、斷案。
近義詞:寬大、大度。
反義詞:苛刻、嚴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