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 崔亮 所創的選官制度。不問賢愚,專以年資深淺為錄用标準。《魏書·崔亮傳》:“ 亮 乃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為斷。雖復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稱其能。 亮 外甥司空諮議 劉景安 書規 亮 曰:‘……宜須改張易調,如之何反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誰復修厲名行哉!’”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停年格》。
“停年格”是北魏時期由吏部尚書崔亮創立的一種選官制度,核心是以官員的年資深淺作為選拔标準,而非個人才能或政績。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制度規定官員晉升或職位補缺時,不同候選人的能力高低,僅依據其任職年限的累積時間(即“停解日月”)進行排序,年限越久者優先任用。這種“論資排輩”的方式旨在簡化選拔流程,但也導緻庸才占據高位。
曆史背景與實施原因
影響與評價
停年格是古代官僚制度中“資曆優先”的典型代表,反映了行政資源不足時的權宜之計,但其負面影響也揭示了人才選拔機制中能力與資曆的矛盾。
停年格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停滞的、不前進的狀态。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亻(人偏旁)、廣(廣告偏旁)和攵(攴或者舊攵,衍生部首)。它的筆畫總數為12畫。
停年格一詞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可以推測它的出處可能與農曆年份相關。停年格可以指的是一個人在某一年份感到自己無法前進、停滞不前的狀态,類似于歲末停滞不前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停年格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差異。
據古籍記載,古時候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統一,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字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對于停年格這個詞而言,其寫法并沒有出現過大的變化。我們可以認為停年格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停年格的例句:
1. 他感到自己在工作上停年格了,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2. 這個學生在學業上停年格了,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停年格的一些相關詞語包括:
組詞:停滞不前、年年歲歲、格局
近義詞:停滞、不進展、滞緩
反義詞:前進、進展、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