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停年格的意思、停年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停年格的解釋

北魏 崔亮 所創的選官制度。不問賢愚,專以年資深淺為錄用标準。《魏書·崔亮傳》:“ 亮 乃奏為格制,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為斷。雖復官須此人,停日後者終於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稱其能。 亮 外甥司空諮議 劉景安 書規 亮 曰:‘……宜須改張易調,如之何反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誰復修厲名行哉!’”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停年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停年格是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中的一種考績方式,其核心是以任職年限作為官吏晉升的主要标準。該制度最早見于北魏時期,據《魏書·崔亮傳》記載,吏部尚書崔亮為應對官員選拔壓力,提出"不問士之賢愚,專以停解日月為斷"的铨選規則。

從制度特征來看,停年格包含三個關鍵要素:1. 資曆積累,官員需滿足規定任期;2. 職位輪候,按年限排序候補;3. 考核簡化,弱化政績評價。這種"以年資代才能"的機制,在《文獻通考·選舉考》中被描述為"歲月序遷,賢愚同滞"的用人模式。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梁紀六》中評述該制度"雖庸才下品,年久則進階;英俊之士,莫由自達",揭示了其抑制人才選拔的弊端。現代制度史研究指出,這種年資導向的晉升機制,客觀上緩解了北魏後期的官場矛盾,但也導緻行政效率下降,成為後世科舉制度發展的重要曆史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

“停年格”是北魏時期由吏部尚書崔亮創立的一種選官制度,核心是以官員的年資深淺作為選拔标準,而非個人才能或政績。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制度規定官員晉升或職位補缺時,不同候選人的能力高低,僅依據其任職年限的累積時間(即“停解日月”)進行排序,年限越久者優先任用。這種“論資排輩”的方式旨在簡化選拔流程,但也導緻庸才占據高位。

  2. 曆史背景與實施原因

    • 起源于北魏孝明帝時期(約公元6世紀初),當時因武官選舉名額有限,候選人過多,原有選拔方式引發不滿。
    • 崔亮為解決“官少人多”的矛盾,提出以年資為唯一标準,試圖緩解候任官員積壓的問題。
  3. 影響與評價

    • 弊端顯著:壓制人才選拔,造成官員隊伍效率低下,有才能者因資曆不足無法晉升。
    • 沿用與廢除:盡管飽受争議,停年格成為北魏後期官場定例,直到東魏元象元年(538年)高澄攝政後才被廢除。

停年格是古代官僚制度中“資曆優先”的典型代表,反映了行政資源不足時的權宜之計,但其負面影響也揭示了人才選拔機制中能力與資曆的矛盾。

别人正在浏覽...

鼇極敖詳報礦徧拍猜忮廁匽柴道昌化吃屈遄行大大落落大轎調器坊門膚學宮極果決寒雅侯爵皇都緩火呼畢勒罕溷亂貨鬻護世四天王佳醖禁暴正亂矜蕩驚耍進止九霄雲外駿奔走克甯軍郐下爛柯樵糧糗斂袵迾置麥畦枚數面繳明銳磨拖木鉢逆決青髯起田趨權附勢人煙軟癱子貨膻中剩餘勞動順接台北棠棠鐵面無情驝駝谿盎相王小丈夫